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

隨筆...跟影音無關

冷呼呼的天氣來碗熱呼呼的湯圓最讚了~
可是....
鈴~我是機車行老闆啦,抱歉吵到你了,可以幫我修電腦嗎?它好"吵"喔!
嗚~我的湯圓!

騎著機車在冷颼颼的台中街頭
只為了那....吵到不行快掛掉的CPU風扇,還是intel前代的產品
老闆想要省錢錢,我就冒著流鼻涕

修啊修啊....換是換好了,可旁邊的顯卡小風扇....聲音怪怪的
拆開看看~啥米?油....乾掉了!
啊啊啊....今年湯圓留到明年吃好了-_-"

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

重新調整音響器材擺位

張貼"音響好好玩"一篇篇的文章後,
順便把我自己的調音過程寫成紀錄^_^

第一~三天(每天約2小時):
新換的 YAMAHA A-S700 + 其他舊有音響器材,
照著音響好好玩的"文章"、"討論"、"照片",
腦中想像著自家的客廳"聲音";
CD 放著命運交響曲,
站在喇叭後方逐步移動喇叭(先站在有音壓方向的那支喇叭),
先專注在高音單體發出來的"高音",
前後移動下會找到喇叭在客廳中發出的最高音
(喇叭已離後牆約50公分,因動線關係無法大幅前移),
然後再一併注意低音單體,些微移動喇叭前後(約1~2公分內),
會發現低、高音單體較平衡的"聲響"在客廳環繞,
之後回想先前在客廳的聽感,
那個角落(或方向)有較重的低頻(或音壓),
將該角落(或方向)之喇叭向內傾角,
避開直接音打到該角落(或方向);
(下面調整是自己的想像,音波既然可以清楚呈現,
應該也可以藉由另一支喇叭來抵銷:P)
所以調整另一支喇叭較平衡的低、高音後,
一同注意另一支喇叭及客廳的聲響,
將喇叭逐步向內傾角,
此時會聽到兩支喇叭在客廳的"聲響"
(高、中、低音很均衡、耐聽、不吵),
之後回到兩喇叭中間的聆聽座位,
發現之前右耳的低頻音壓不見了(或許該說減小了),
而且....聽到類似環繞聲音出現在左右及腦後^0^

第四~六天(每天約2~4小時):
先前調整好的喇叭位置,在非聆聽位置旁的電腦桌聽音樂,
因為自身對聲音的喜好,發覺中頻還是略嫌黯淡(高頻擴散的很廣),
於是乎又將喇叭重新擺位....

重複先前"前後"、"左右"、 "向內傾角"調整喇叭位置,
並借用了一些道具試聽,請看圖。


這次調整把喇叭約又往前2公分,向內傾角又多5度,
左喇叭較右喇叭向後約 0.5公分, 向內傾角約多2~3度
(因為空間並非左右完全一樣對稱);
調整完試聽,中頻部分變得較明亮、高頻擴散較為內縮,
再來說說各測試物品聽起來的感受,
CD殼:空空的、聚焦快散掉了(是還沒真的散掉),
有那麼點像電腦塑膠喇叭中頻發出的聲音。
10元、5元:或許材質差不多吧,聽起來帶點硬硬的金屬亮味,
體積較大的放大"亮"的效果較明顯。
(之後有用玻璃菸灰缸試過,聲音更亮、更清脆)
1元:是因為"銅"材質關係嗎?聽來感覺軟軟的、有一點點復古味道的感覺。
金戒指:跟1元聲音有點相近,只是偏中高頻的地方有點細細的聲音顆粒,不難聽。
不鏽鋼戒指:嗯~跟5元有點像,但是....聲音顆粒略微扎實,
"亮"的效果有點朦朧美。
針:這是最奇特的感受,針頭對喇叭後牆,感覺中間有一部分被刺凹進去,
針頭對著自己,感覺歌者的歌聲向前跨進了一小步,但....
整體聲音會變得很直接"衝"向前、有壓迫感。

第七天:
繼續邊玩電腦邊聽音樂,
聲音整體擴散出來的感受更為均衡,
沒有較凸顯某個頻段的聲音,
改天再請朋友來聽聽看^_^

PS. 當初自己設計擺放音響的空間規畫錯了,
導致喇叭位置與生活動線重疊,
為了不讓生活起居不便,音響聲音只好將就囉-_-"

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

音響好好玩--音響與墊材材質

作者:向精業

一、請問音響墊材材質用哪個比較好?壓克力、磁浮錐、鋼、銅、木?
A:壓克力墊板、墊塊、錐,我們曾做過,從音響性的角度,壓克力確實有軟硬適中的特色,頻率響應還不錯,不會太剛或太軟,但音色過假,不耐聽。

磁浮錐,高音(超高音)會增強不少,有飄逸的感覺,乍聽下好像較清楚,但低音(超低音)糊,而且音像不穩定。

鋼錐解析力好速度快還不錯聽,但若是錐太尖,聲音會瘦,聽起來渣乎;所以鋼錐不能隨便亂用,要注意錐型。銅錐聲音比較潤也好聽,也是要注意錐型,比較起來銅錐比鋼錐好聽一點,日本有銅錐出品好像叫stax,還不便宜。

經過多次實驗,木是比較可以參考的東西,但是要選對材質,這點我們曾經用各種木來做試驗,以紫檀為佳,老紫檀更好,最近我們又找到比紫檀更好的的木(聲音表現)~海南黃花梨~,不是越南黃花梨,聲音比紫檀更高貴更好聽,且頻響更平順,只是這玩意在大陸被列為國寶級木,偷採要殺頭的,取得不易,價格超貴。

總之墊材用天然的材質聽起來會比較對味,像是鋼、銅、木。我們可以拿它來導震及調音。各種材質有它的特性,而"型"是非常重要的,即使是木,也要依據材質來 做型的研究,否則不但難盡其功,反而有不好的效果。至於瓷、塑膠、橡膠、或是合金,因不是天然材質,聽起來總有點不自然,不信的話,可也試試比較看看。

PS. 以木作為墊材是最好的,這點早在多年前,我們就與日本調音大師木內和夫有共識。

二、請問擴大機直接放在地上好嗎?若是地板是磁磚的,放上工業用橡膠墊來避震效果如何?那上面再加上玻璃呢?
A:放在地上確實不好,嚴格的說很糟。用工業用避震膠墊,低音好像會QQ,但是假假的,而且低音會混,定位感、實體感、發聲順序差,也不耐聽。用玻璃更慘,硬梆梆、帶尖、瘦。聲音會散,耐聽度更差。

可以用木錐,有種圓梯型的,撐得住的話,3個就好;若是找不到,用木圓柱也可以;假使不想花大錢,用木象棋;若是還不想花,找三個方塊木也可以。有錢的話,用黃花梨,差一點用紫壇,一般的花梨木也不錯,不要用黑檀。

木也比較不會傷地板。

三、請問音響架的材質使用何者較好?
A:音響架確實影響聲音表現很大,至於用哪種材質較好,見仁見智,大抵上端看器材的聲底,若是聲底屬快速的,用木較能緩衝。聲底屬溫潤或較慢的用金屬會有互補的作用。當然這也是要看每個人的聽法。

木料的聲底屬溫潤型,因材質沒金屬硬,所以清楚度稍差,但它好聽耐聽,感覺上比較接近人。從音色來說,一般樂器有金屬、木的材質,因此音響架若許可,可以將 這些材質組合的來用。作法上若架子用金屬,椎或墊材可用木,這樣各種聲音都可以泛出來。至於比例之間,就賴個人依家裡狀況拿捏。

若選擇木來做架子,建議使用較硬的木頭為佳,若是能用到沉木類的最好,因為密度比較高,聲音不致太鬆,像是紫檀,黑檀等。至於用花梨、柚木也不錯,也比一般像松木、檜木、柳安來的好。

長期我們一直在找適合的木,前先年我們試了各種木,以紫檀最好,老紫檀更佳,因為它泛出一股「高貴」的味,聽起來相當舒服,我們甚至用紫檀來做音箱。黑檀也不錯,只是硬了點。

兩三年前因緣際會,我們找到了一點海南黃花梨(不是越南的),由於太貴,大料更難得,我們只能做錐,並研究它的比例,這下不得了了,超越了紫檀,聲音更細緻、平衡,而且它的高貴感也超越紫檀許多,聽過後就拿不下來了。

海南黃花梨的木紋非常漂亮,早期做的家具,只有皇族、高官才用的起,現今大陸把它列為國寶,派軍隊駐守,偷採要砍頭的。一張海黃做的椅子,要價一百多萬人民幣,是收藏及傳家的東西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音響與石材

作者:向精業

一、請問甚麼東西會讓音想聲音變差?
A:把喇叭調整好,到一根針,在兩個喇叭中間放東西,聽聽看,哪個不自然?

空間的東西,都會影響聲音,天然的東西比較好聽。
硬的東西墊在器材下,音響性感覺會好,多了會覺得尖、喳;軟的東西感覺柔,但多了就會糊,軟硬之間靠搭配調整。
有時用非天然的東西在器材上來使用,感覺好像會好,不坊找個軟硬度相當,或是形狀、功能相當的天然材質來,會比非天然好些。

二、請問石頭算不算天然的東西?在空間中擺一些石頭,對低頻是否有正面的效益?
A:一般建築上使用的石材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合成的,天然的比較好聽。

音響空間一般我們的隔牆使用的是磚造或是鋼筋混凝土,地板地磚也都屬於硬材,因此我不建議在空間中再放石材,若是因家具或擺設使用的石材,當以使用性為優先考量,這時可用多一點的軟性材料來調合。

有的人放了石材後,感覺低頻會好,其實是中低頻,中低頻若是太多,會影響低頻(超低頻)延伸,低頻或是超低頻要靠器材本身(像是超低音或是大的喇叭)及空間(大小)來營造。

音響上可以用石材的地方。我的經驗是當成墊材,主要是取它的重量,石材是相對重量價格最便宜的材料,器材下盤穩,聲音就穩,解析會好,但是不宜用太大或是太厚,否則聲音會變呆,大概比器材大一點就好,厚度約1~3公分還算OK,另外大小若是可以,最好尺寸不要都一致。

石材的硬度也會因材質有所不同,花崗石類比大理石類的要硬,聲音也是一樣,若是需要多片石材,可不彷多樣化。

三、請問音響器材有許多都不是用天然材質做的,會影響嗎?
A:音響器材上使用的元件有時因需要,必須使用到人造材質,這沒辦法。但有些可以用天然材質的部分,天然的會比人造要好些,像是機殼、音箱(裡面的吸音材)、音響架、喇叭架等....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平衡式喇叭擺位法(四)

作者:向精業

辦了兩次的聚會後,相信參加過的朋友,可以知道真實情況及操作方式,而沒有參加的朋友,看了先前的討論串也應該有所意會,有了這個基礎,接下來講平衡式擺位法的實際操作方式:

一、一般在家若是沒有獨立的空間,或是沒有太大的空間可以移動喇叭,這時就要利用to in,to in是增加喇叭後部的空間,讓聲音可以有較大的空間來延伸,且聚焦會比較好些。作法是先將喇叭四周在不影響生活動線下,儘可能的淨空,劃定一個喇叭可以動的區域,就在此空間內來動。若是兩邊空間不一樣,那儘量吧。

二、先找喇叭周圍空間小的或是近聽下比較不清楚的來,因為這個喇叭的聲音,通常下會比另一個來得「悶」些,也可說不清楚些,當然也有例外。先關掉另一個喇叭的聲音,用比較簡單的音樂,如樂器獨奏或是獨唱的唱片,聽熟它,不需全曲,大概1~2分鐘的片段就好,最好用市面上所稱的發燒片,因為它的錄音通常會好一些,也比較清楚。放音樂,聲音大一點點沒關係;蹲在喇叭前,手把著喇叭下部,頭稍微向上,眼睛好像看著喇叭中(高)音單體,若能閉上眼睛最好,一邊微微移動喇叭,一邊聽,前後左右轉角度聽;在範圍內聽到最清楚時,就定在那個位置。聽的時候要注意,喇叭最上端及最下端畫面的盡頭,若是畫面最大時就對了,一般人對中高音比較容易注意,沒關係,先聽中高音,覺得清楚後,再把注意力放在低音(超低音)上,稍微動一下聽低音的變化,感覺畫面的大小。

三、一個喇叭擺定後,用尺量一下它與周圍牆的對應關係,訂定中軸線,然後在對應端把另一喇叭擺對稱,包含與周邊距離及角度。中軸線是以皇帝位或是聆聽位置為基點。

四、同時開兩個喇叭的聲音,把聲音調到左右音量一致,然後做前面的動作,蹲著,一樣手把喇叭,聽,這時就比較難一點了,要聽此喇叭最清楚的位置,同時要感覺另一支喇叭的聲音畫面;先把注意力擺在此喇叭,清楚的位置找到了,再微調契合與先前已定位喇叭的聲音畫面,等到調到感覺聲音畫面最大時(干擾最少),就定下來;接下來再在聆聽位置聽,看聲音(樂器、人聲)是不是在中間,然後再微調喇叭的位置,回來動,聽聲音變化,這時喇叭最佳位置大概會在 5平方公分之內,這樣的動作來回幾次,多幾次會越來越精準,也會越來越有心得,完成後不管怎麼微動,聲音都會變差,這就是在你可動範圍內,你家空間最佳的聲音了。我這樣講好像有點摸不著頭緒,不過沒關係,就做,剛開始確實不容易,多做自然會知道了。(耳功訓練,可參照前面練耳朵口味的方式)

五、以上的方式,是先整合單一喇叭直接音與牆反射後間接音的時間相位,然後再整合兩個喇叭聲音畫面的時間相位,若是時間相位契合,干擾少了,自然整體聲音會清楚。雖然這一切用的是耳朵,但相信自己,而這部份用儀器,恐怕也很難。現今有很多玩家在發聲區做吸音柵板,主要的也是讓喇叭側(及後)發出的聲音,做第一次反射的吸收,使得主向音(直接音)比較不易受到干擾,方便調音。但也不能完全吸收第一次的反射音,還是有部分的聲音會反射(間接音)回來,可是在喇叭四週做了太多的吸音(不是完全不做),殘響會差,聲音比較不活,而且牆面凹凹凸凸,聲音舞台內容會較亂;所以我說要特別注意,總之不管怎麼做,最後還是要喇叭擺位。另外有的人在空間(牆)擺上許多所謂的調音道具,如X鐘、彈珠……等,這不是畫面整合,是調整空間聲音,而小弟的經驗是大部分所加強的是中高音的頻段,這是人耳比較敏感的部份,乍聽之下好像清楚,此時不妨注意一下低音(超低音)的延伸的狀況及舞台支撐和底部的細節,看有沒有變少。低音(超低音)關乎著聲音規模、類真度、耐聽度。音響花大錢的地方也是在這裡,是說:千金難買好高(泛)音,萬金難買好低音(超低音)。這部份變差了,是很大的損失。

六、若是家裡空間允許或是有獨立的空間,那就比較方便了。先把喇叭對稱擺在房間內,若是三分之一可以的話,就先擺擺看。室內擺設儘量依中軸對稱,發聲區也儘量淨空,喇叭先正擺(不要角度),面對聽者,先聽低音(超低音),看低音的量多還是少,一般越靠近背牆低音會越多,離背牆遠一點低音會少一點,找中高低音音量的平均,然後調整喇叭之間的距離,看兩個喇叭中間聲音太擠還是太鬆,同時聽音場與舞台的比例,若是差不多,就可照前面的調法來操作。

七、空間聲音較活的,要調出一根針的敏感度比較容易,較悶的就比較難。若是空間可以稍微處理,調音可以到第三層,而一般客廳的空間要達到第三層,不太容易。

以上之操作,文字很難說清楚,大家不妨試試看,不能體會的,就問吧!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平衡式喇叭擺位法(三)

作者:向精業

接上回,這次我們來概略的談談,平衡式擺位,器材的一些先期調整。

一、首先我很好奇的想要問各位玩家,您家的主聲道喇叭(兩個),聲音是否一致(音色、音量、頻寬)?是差不多,可以容忍?差很多?還是用了很久,根本沒有注意到?差在哪裡?原因為何?是喇叭本身、訊源、擴大機、線材、接法、擺位問題還是空間因素?
以上的因素是全都有一點?還是搞不太清楚?也算還好,不會很在意!

恕小弟再問:
您的喇叭(兩個)擺置,高低一樣嗎?還是沒有特別注意?
是否垂直、水平?
垂直與不垂直聲音有差嗎?差在那裡?差多少?
水平與不平(俯仰角)聲音有差嗎?差在哪裡?差多少?
喇叭穩嗎?還是稍為會晃一點?唱的時候會因震動,而位移嗎?
螺絲鬆緊度如何?
中高音的音色與低音(超低音)怎麼樣?
以上所問的是問題,也是答案。

Hi-End是種態度;要好聲,不需花錢,影響大的,不先弄清楚,一心想花錢來升級,好像………?!不好意思,小弟碰到N多!

二、這裡提出一簡單瞭解喇叭的方法。把一個喇叭聲音先關掉,站在發聲的喇叭正前方一公尺處,耳朵正對喇叭,放人聲,最好清唱的,聽發聲處在喇叭的那個範圍(高低),男女聲都聽,做比較,狀況、位置如何?接下來用鋼琴聲,最好也是獨奏的,聽它的狀況及發聲處。再來放小提琴,也是一樣,最好也是獨奏;最後放鼓的音樂,一樣聽狀況及發聲處。

接下來,在 1.5公尺(約)處重複上面的動作,再慢慢移位到平常聽音樂的位置,把聽的感覺記下來。然後換一個喇叭,作上述的動作。聽的時候,除了位置外,也可聽「頻寬」及「音色」,剛開始時可能會有些抓不著,多做幾次,會聽的出來,瞭解喇叭的差異後,想辦法把它弄的差不多,怎麼弄?上網問!網上有許多的專家,會給建議。不必要一定要弄的一模一樣,其實也不可能,至少聽起來高度(位置)、音色、頻寬(高低音)差不多就好。

三、再來也是一個喇叭一個喇叭來,在平常聽音樂的位置聽,耳朵高一點,低一點,聽哪個位置聲音最好;如此就知道,喇叭要高一點或是低一點,亦或是聆聽最佳位置的高低了。如果能調整喇叭擺的高度來試,那就太好了,此時可注意喇叭的整體頻寬,也可注意低音(超低音)是不是通暢或是有梗,這就是我講的「高度擺位法」。有的時候高度擺位會因環境不同,擺出來兩個喇叭高度不一樣,會差一點沒關係,畢竟那是您家的現況,通常也不會差太多,像小弟的就相差約 0.5cm。對於沒辦法調整高度的喇叭,那就將就吧!不過這裡提一個想法:同樣的喇叭,室內的高度不同,擺的高度會是一樣嗎?

接下來兩個喇叭發聲,在平常聽音處聽,看看往前或是往後哪個較好,就知道喇叭該怎麼動。也可調整喇叭的俯仰角,看聲音如何。

四、想辦法把空間及擺設調到對稱(相對喇叭),也是儘量;發聲區優先,若是聽聲區也可做到,那就更好了。看看自己的器材,是不是很穩定的放在承座(音響架、喇叭架)上,有些人把器材一個個疊在一落,這對聲音影響很大,不妨試試,分開來擺好聽,還是擺在一落上好聽,試了以後就知道該怎麼做了;有人把器材直接擺在地上,不妨也試試撐起來聽聽。發聲區有沒有比較鬆動的東西,像是CD、小飾品,書架等,若可能儘量不要,因為會隨著聲能而震動,把聲音攪的亂些,若是因為生活而必須,那就擺整齊一點,如書架就把書擺滿,夾緊一點。很多人音響擺在客廳,中間有矮櫃放電視,沒關係;一樣儘量擺在中間的位置,可加強矮櫃的重量,便宜又簡單的方法是上面加一個玻璃墊,約 5~10mm即可,玻璃上放塊小布(桌布、毛巾),可調整位置來調音;附加價值是電視會變的比較清楚些。也要檢查一下,矮櫃是不是穩?電視是不是穩?總之,發聲區東西儘量少、穩、對稱。

五、相信每個人都有這種經驗,聽人聲(獨唱)時,把人調到中央位置,換一張唱片,位置就不在中央了;好像不同唱片,左右聲道多少都會有音量上的差。其實何止人聲?!這對聲音平衡是很大的挑戰,總不能每換一張唱片,就動一次喇叭吧!

配合唱片,適當調整左右聲道音量是必需的。由這裡出發,有許多的東西就值得探討了。很多人講「皇帝位」,各位不妨試試,拿一個獨唱的人聲來聽,先把人聲調到中間,坐皇帝位,聽的時候把人分兩半,聽左右的聲音(音色、厚度、亮度、音場高寬深)是否一樣?換一張唱片呢?若是達到「共鳴」,想想皇帝位聲音會如何?會兩邊一樣嗎?會比旁邊的位置好嗎?其他獨奏或是樂團不妨試試看吧。

再說音量調整的問題,大部分器材由一個音量控制器來控制兩個聲道的音量,其實裡面是兩個配對的單聲道音量控制器,當然使用是很方便,但若因唱片不同,左右音量不同時,怎麼辦?任由偏一邊?!還是聽音樂,隨便啦!有人說進階式的音量控制器聲音好,也是一樣,如何可以調到不同的唱片,人聲都在中間,當然你可以說在中間不一定對或是好聽,也不妨多試試,看音場、舞台有無差異,給各位一個課題玩。最後還是老話,要有好聲,先瞭解聲音,多動手,樂趣多,也會享受到聲音帶來的樂趣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平衡式喇叭擺位法(二)

作者:向精業

接下來簡談一些擺位的周邊準備工作及初步觀念的溝通:

一、平衡式擺位並沒有甚麼深奧的學理,只是把我們平常所瞭解的聲音現象,用在聲音調整上,第一階段高中低音的響應平衡,相信玩音響的朋友都知道;多動喇叭,找出自己認為好聽的位置即可,若要求更精進,在發聲區擺一根針可觀察到聲音變化時就算盡功。這方面雖然大部分人都知道,可是小弟所接觸到的,達到的並不多,原因很簡單,喇叭動的不夠,而所遇見大部分的玩家,很多都把功夫花在器材及搭配上,其實有些所要的效果,動動喇叭,擺擺家具就可達到,並不需到換器材的地步,而我一再的說,聲音不平衡,換器材準度會有偏!(重新強調:所謂的平橫是相對的)。

二、第二階段與空間的共鳴,這是藉著喇叭位置的調整,讓聲音與整個空間融合,舉例說明,相信有人有這種經驗,到了某個環境,也許是賣場、餐廳或是音樂廳,聽到它所放出的音樂充斥著整個空間,每個位置的聲音都差不多,聲音貼切又沒有壓力,人好像置身在聲音裡,我說的就是類似這種狀況。而提出的心得,就是用方法把它弄到家裡來。

三、到了第二階段所要做的工作就較多了,因為要與空間契合,所以聲音與空間內所有擺設家具都有關,尤其是空間的聲底及響應平衡;有人說玩音響,初入玩器材,深入玩調教(聲音與空間),小盒子(喇叭)在大盒子(房子)內唱歌,大盒子的影響因素當然大於小盒子,是故到第二階段就要做一些空間處理,之前所講的動動地毯,移移家具,拉拉窗簾就是了。

四、這裡提一空間聲音簡單的瞭解方法,既然不請專家及儀器,我們就用土法煉鋼的方式來。先站在音響的發聲區前,大約是兩個喇叭的中間的前面,若是不能體會,可在相簿音響小道具內,擺碗公、安全帽的位置。舉起雙手,頭向上,拍手,聽發出的聲音與回音的狀況;然後把手擺在與耳同高的位置,拍手,一樣聽聲音;再來把手 放在平常聽聲音的耳高位置(就是平常坐著聽音樂時,耳朵高度的位置)拍手,聽聲音,再來彎腰把手擺在膝蓋位置拍,聽聲音;最後貼近地面拍,聽聲音,每次可多拍幾下,但注意拍的時候方式與力道要差不多。上面的動作也可連續的一氣來做;比較一下這些位置的聲音有何不同,若是聲音差不太多,表示您發聲區的聲音響應頻率還算蠻平。這要時注意聲音給自己的感覺,是太亮、太刺、太悶、回音太多,還是聽起來還算舒服,這就是你家空間的聲音。接下來在您平常聽音樂的位置前再做上面的測試與比較,不妨多做幾次,再想想是怎麼回事。

一般在家裡,我的感覺是發聲區聲音可以稍微亮一點,這樣聲音解析會比較清楚,也比較活;聽聲區聲音希望比較溫暖一點(但不能悶),比較耐聽。空間上部聲音可以稍微有點回音,聲音聽起來空間感較好且定位感較佳,下部(接近地板)聲音可以柔和一點,這樣低頻可擴散的較好,聲音有支撐,舞台寬度及深度會較好,層次也會比較好。(以上僅供參考)

五、通常空間上部沒做裝潢是原始房屋(混凝土)的屋頂時,聲音會比較乾、亮、硬,可用些木或布毯置於天花板上,也不需要太大或是全面,利用耳朵看擺何位置較好就可,小弟試的結果是設一個銅製吊燈(有風扇頁的那種),圓的銅好聽,可移動扇頁位置調整聲音。上部聲音要有一點回音及帶亮,到底程度需要到哪裡,拿捏就看自己了。

而上部有做木天花的聲音會比較溫暖,但是會比較不活而且定位感會遜一些,這時可到五金電找些金屬片(圓的或是銅最好)薄的就可以,以手敲木作部份,找出頻率低的地方,貼一片試試,會有些效果,當然會有些觀瞻上的問題(我是用透明的定音片,比較看不太出來,定音片以後小弟會做說明);有些朋友在背牆用木材質做音弧,聲音會比較圓潤,但會比較糊,也不妨可用上面的方法試試。(也是僅供參考)

六、在坐的位置高度部份,也是一般家具的高度區,這裡的聲音通常會比較亂,有時會比較悶,或是聲音有點突,一般會在 80~160Hz的頻段,這個部份其實不難聽,但是過多聲音就會ㄛㄛ的,也不是沒解,動動家具,喇叭擺位角度動一動,會避開一部份。至於地板上附近的聲音,更簡單,加減地毯的面積,移移地毯(小弟的地毯有一小部份是在沙發下里),靠耳朵就可解決大部分了。

七、曾經我們做過些實驗,用儀器調整空間聲音,當儀器告訴我們聲音平時,用家普遍認為聲音不夠活,有點呆,最後我們用耳朵再做微調後,用家才滿意(不是做生意)。我不是說儀器無用,只是這方面好像有些我們還不太清楚的地方。另外我們也發現,其實人耳聽聲音的容裕度還算蠻寬的,很多儀器認為的稍為不平,人耳聽起來也還好,長時間聽也不會討厭。是故相信自己的耳朵,多動手動腦,好聲不是那麼難得到,也不一定要花大錢。

下一次要講,平衡擺位,「器材」的先期週邊準備工作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平衡式喇叭擺位法(一)

作者:向精業

接下來我們來聊聊,平衡式的擺位法。

一、一般到音樂廳聽音樂,會同時聽到直接音(舞台部分)及反射音(音場)群;舞台在音場裡,台上樂器(人聲)所發出來的直接音,從傳統樂器(人)可發出音頻範圍來看,最高約只在6500Hz(電子樂器除外),而我們可聽到的範圍是20Hz到20000Hz,那其它的聲音就是間接音了。錄音的時候,會把這些聲音一起收錄,所以唱片內,我們會聽到模擬現場的所有聲音。

二、以前我們在做器材評論時,發現不同的器材,在同一張軟體上,音場有不一樣的情形,甚至連形狀也不同,為了更精確(相對性)來描述,我們把它再細分為:音場高度、音場深度、音場寬度、音場規模感,音場比例,後場透視度、堂音、底度等;如我們有時聽到的低音(超低音),感覺往下鑽,鑽到了地底下,這就是底度的情形。

三、另外我們又發現,音場與舞台有比例大小的問題, 像是我們去聽現場,坐在較前面位置,感覺上舞台比較大;坐在後面一點,感覺舞台比較小,而相對音場比較大;而隨著器材不同,同一張唱片也有此現像,因此我 們再將它細分為音場與舞台比例,像是音場大,舞台小或是舞台大音場小等。這些如果用空間感來形容,不能說不對,但好像就沒有那麼到位了。

四、早先我們(幾個玩家朋友)到音樂廳聽時,常常感覺到位置不同,聽到的聲音也不太一樣,而各個音樂廳的聲底也不同,於是我們就去找位置,看哪裡可以聽出好的音場,也可以清楚聽到舞台的地方;後來發現當直接音與間接音達到了一個「平衡」點時,聲音最好聽,也最耐聽。事實上音樂廳並不是每個位置都好聽,每個人對所謂的「平衡感覺」也會有些差異;於是我們又找了很多的玩家或是不玩音響的朋友去音樂廳找,事前不告訴他我們的感覺,以國家音樂廳為地點,請他們找自己認為比較好的位置在哪裡;結果統計下來,不是在最中間,也不是在最前面,大概是在二樓20排到24排,9、11、13、15、17的位置,也就是以22排13號的位置為中心,向外放射25個位置左右的區域,與小弟的感覺,最好22排13、15號位置的範圍很接近,當然這是指聽一般有編制的交響樂而言,聽獨奏或是演唱,為了更接近奏者,觀察聲音表情,還是以近聽較好;因此我們認為,一般人耳對好聽聲音的感覺,不會差很多,於是就把這「情景」稱之為~平衡~。

五、有了這些初步後,我們就想如何的把它帶回家,就像坐到好位置一樣。音響廳我們找位置,家中我們位置固定,那就用發聲的喇叭來找我們,這牽涉到喇叭與空間的互動,經多次實驗後,小弟為自己訂的說法稱之「與空間的對話」,是說用喇叭聲音與空間(自己的)做契合的動作。

六、隨著不斷的試驗,也有進展,小弟就粗略的把它分為幾個階段,第一階段:「達到平衡」,這屬基本功的階段,也就是空間接納了喇叭的聲音;當達到平衡時,我們在發聲區放根針,聲音會改變,隨著位置不同,聲音也不同(證實這現像不只我一人,還有不少);這時人聲的嘴型也對了,甚至肚腔的共鳴也聽的到,與嘴型的相互呼應也自然了。小提琴不會再喳了,連箱體與弦的共鳴也合諧了,鋼琴敲打的細節及氾音延伸也多了。此時若有發現覺得不太好的東西,像是聲音乾,硬,結像力不夠好,場面不夠大等,就是有必要調整空間軟、硬、吸音的時候,若是還要更好,那就要走換器材及周邊的路。

七、通常錄音師錄音,最後的階段會再做試聽及微調的動作,也要經過頻率響應測試,出來唱片的聲音應該不會有喳、包,或是散不盡的情形,可算是平衡;雖然製作時有的低音加強,有的高音加強,但是聲音的延伸性還是平順的,若不如此,唱片聲音有個包,讓大家聽的到,誰買!一般器材設計生產時,也會做試聽,大部份的器材(包含喇叭),有點等級的,都有經過測試後才上市,所以也算平衡;若是家裡有喳、包,那就是調教與空間的問題了。

八、平衡階段(基本功)還有分等級,像是只用一對喇叭來玩的話,算是初等;因為有些喇叭不是很大,低頻所能發出的聲頻,只有到 4、50Hz,有時我們希望聽到唱片裡低於此頻段的東西時,就有加超低音需要。大喇叭,低音單體有的12吋以上,是可以發出低於20Hz以下的低音,但是大喇叭難伺候,相對要大的空間,若不,所發出的能量,房間小散不盡,會轟轟的,尤其在大場面大音量的時候,重低音不等於超低音,低音股成一團,延伸不順,不但不好聽,反而更難聽,這也是我說的「選擇適合自己空間的喇叭,千萬不要貪心,尤其是要在小房間放大喇叭」。當然大喇叭有它的優勢,光規模感一點就讓小喇叭望塵莫及。

九、加了超低音以後,超低音可以控制音量,其它還有分頻、相位。有的超低只有音量,分頻可調,那相位就只有靠擺位來調整,但即使有相位調整,也要做與空間契合的工作;這時的發聲器不再是兩個,變成有三或四個了(小弟用兩個超低音,一個聲道一個,比較符合聲道分離,但超難搞),這裡面超低音與空間的對話、與主喇叭的呼應,音量、分頻、相位的契合,都是要細細的去Turing,也就是我說的高於初等的玩法。超低音調的好,不感覺超低音的存在,但是關掉超低音,會發覺聲音缺的一大半,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半,這也是我先前說的,萬金更難買好低音(超低音)的了。在好的狀況下,低音平順散的盡,高音也更延伸更細緻,舞台有支撐,樂器型體更明確,人聲更潤、更接近真實,也更好聽、耐聽;而鼓的聲音,ㄉㄨㄥ咚的發生順序都可聽到,更別提鼓皮QQ的震動聲了。超低音調整,音量、分頻、相位三樣,會互相連動,要達到契合,要耳朵細細的聽,多方面配,慢慢的調,必須先有調到只用一個超低音成功的經驗,才有辦法調兩個(因為參數更多),所以我說超難搞,但是調好了,比一個不之差了多少…!而這些都只能靠耳朵,儀器也沒辦法。

十、基本功的後面還有中階功、高階功,每個階段功又有分等級。由於篇幅的關係,等到大家經歷基本功之後(也許有人已經到頂,那就不用看了),再來講其它的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

音響好好玩--器材擺置與調整

作者:向精業

一、擺放的第一步就是把器材放穩了,選擇置台時,應選擇較為穩固、平坦的檯面,當器材放置穩時,聲音就會穩定;而且定位、音像輪廓也會明確。大部分的器材都有四個撐腳,撐腳有的是軟的,有的是硬的,若我們仔細觀察,就算檯面是平的,其實接觸點只有三個;軟的撐腳經過壓擠或會與檯面四腳接觸,感覺比較穩,但實際的經驗,軟的撐腳聲音是較糊些,因此建議的是採取稍硬的撐腳,像是鋼、木。而且是以三點觸地較佳,接觸面越小越好,現今市售有些廠家就有考慮這點,將腳撐做成三個,有的是四個但是可以調整高度,都是不錯設計。若是不然,錐是解決此狀況最佳的東西。

二、接下來是找尋適當的墊材,好的墊材不但能降低振動所帶來的影,使聲音清楚,另外也會製造出好的音色來,這部份以天然材質為佳,如鋼板(不鏽鋼)、原木板、天 然石材。最好也要有相當的厚度。以鋼板來講在 1公分上下,天然石材約 2公分左右,原木板3~5公分,若是太厚或太薄,聲音有可能往壞的方面走。至於大小最好比器材大一點就好,每邊多個3~5公分是不錯的尺寸,若是太大,聲音會變呆。

三、鋼墊材的聲音,密度高、速度快、音像清楚,不過有硬及冷的缺點,如果器材不是很清楚,要提高音響性,鋼是很好的選擇,天然石材的聲音,有類似鋼清楚的特性,效果略遜於鋼,有石材特有的磁性,不難聽,由於是天然材料,某些石材會有些諧振的聲音,可在背面貼些膠帶來消除,簡單的方法是對角貼,形成像是 X的樣子,中間交錯的地方全部割除,膠布用一般水電或是一般文具用膠帶,有膠台的就可以了。

四、原木材的聲音溫暖,松香味足,聲音柔軟好聽,不過音響性沒有鋼或石材來得好,宜選擇材質稍微帶硬的木料用之,材料首推黃花梨及紫壇,紫檀的聲音清楚,同時擁有它獨特高貴的音色,耐聽又帶有個性,很少器材音色可與之相比,不過正紫檀不易尋得,價錢也不便宜,黃花梨若是海南的,比紫檀還要貴,聲音質感又勝過紫檀一些。其他木料如酸枝、花梨木,柚木也都還不錯,至於用柳安或是夾板、木心板,則較差,另外更硬的木料如黑檀、鐵栗木聲音會更硬些,經實聽狀況下,比較不耐聽;而用到玻璃、塑膠板、密迪板或是其他人造板如壓克力,則更不好,原因是它的共震聲也會出來,而這音色是一般樂器所沒有的,聽起來不自然。

五、有的人將CD機、擴大機直接放在地上,甚至用地毯、塑膠墊作墊材,希望有避開振動影響的作用,想像地板是硬的,振動應最小,其時不然,一方面地板是最大的吸音面,另一方面聲音的分佈低頻是在下方,低頻的能量大,實際聽起來聲音會混沌;如果是環境因素不得不放,最好也要將它撐起,下面可用三個墊物將之與地面隔開,撐的東西用隨手可得之物品即可,如橡棋子、木塊、鐵件(塊)都行,當然可用到錐是最好。

六、有人為放置整套的器材,會到傢俱行買成品的音響櫃,大部份做傢俱的廠家對聲響並沒有研究,僅考慮使用方便及美觀;將器材密閉在櫃子裡,櫃子若又是用薄的夾板來做四周的壁,這對聲音負面的影響很大。可做個實驗,若是音響櫃有門(很多是用玻璃做的),可將門打開來聽聽,差別還不小;最好的辦法是買專門為音響設計的音響架,也可以依需要來訂做。

七、好的音響架首重穩,材質鋼性高的較好,有的音響架架子是硬,但架上卻是薄的夾板,這不好,最好的是用有點厚度的材料。至於音響架材料的方面,鋼的比鐵的好, 若是用木,最好用實心木,不鏽鋼不用上面漆,會好一點,若是用管,圓管比方管好,當然實心的更好,不過實心材料成本會高些;現在在工業上有種材料叫做銑, 這種材料背景噪音小,效果不錯。最好的架音響是一個器材一個架子,架子的高度大約在40~90公分左右,高了聲音會輕,低了聲音會悶,最好下部與地面有個約 15公分的空間,好讓低音延伸,這是試過一般狀況下較佳的高度,若是坐著聽,也正是最好操作的高度,至於這是不是剛好在中音高度的部份,聲音最好聽,有待有做進一步的研究。

八、常見許多人將音響器材放在電視台的長矮櫃上,共振的結果,效果不好,若是非放不可,可參照上述的做法,用墊材撐起來。另有人將器材疊放在一落,這樣也不好,可能的話,儘量分開獨立放,聲音會好很多。

九、音響器材的上面最好不要再放任何的東西,包括喇叭,否則放了什麼東西,就有它的聲音出來,而且壓了東西以後,會感覺到聲音被壓縮,悶些;同時最好經常保持清潔,若是注意聽的話,連器材上的灰塵也會影響到聲音。通常我們擺放音響為了美觀會很整齊的排排坐,與牆壁或是下板呈平行的狀態,在理論上平行的兩平面會產生與距離相關的駐波,一來一往多少有些影響;可試試看,將器材轉個角度。如果可能的話,也讓器材底板與下板不要平行,只須一點點角度就好了,就音響衛生學的角度來講這是良性的,不過視覺上可就要稍做妥協了。

十、曾有人用繩子把器材吊起來,似乎希望把振動的影響弄到最小,不過還是會有聲能傳到器材上,器材微微的晃,當然聽到的音像是飄的,有時感覺上部音場似乎很透,但下部舞台及實體感卻是虛的,器材擺放希望的是〝最小接觸面積的安定結構〝。也就是器材用最少的支撐點,並能穩定的放置,用繩吊並不穩定。另外有些類似利用磁力相斥原理的撐腳,讓器材與下墊板分離,也由於並不穩定,感覺聲音很透,但是低音就鬆了,音像也不穩。若是用磁力或氣壓來分開下部,上面的承板要重一些,像是顯微鏡用的載台,氣壓加超重的承板,效果就一流。

十一、在選擇器材擺放的位置時,最好的作法是遠離發聲區(喇叭的四周),但也不必離的太遠,接線太長總是不好,60公分以上算不錯;儘量不要放在喇叭的正後面,這影響相當大。房間的四角也不是擺器材好的地方,因為轉角部份空間內三面的聲音都在這交錯,如果可能的話,儘量遠離大面積的牆壁,尤其是結構不硬的牆(如木板牆)。喇叭是決定聲音最重要的器材之一,有的人買了高價的喇叭,往牆角一塞就聽了起來,這很糟,一般喇叭的設計都必需離牆有相當的距離才會發出好聲(除了某些專為放角落設計的喇叭外),喇叭與側、背牆的距離及間距決定了聲音的音場、舞台、定位、層次等,再貴的器材,喇叭若是不擺好,聲音是不會好的,就算百萬千萬 也是一樣。

十二、接下來是線材的擺放,大部份的人把器材一接好,線就不管了,往往器材後面的線互相纏繞成一堆,這會大大影響聲音表現。在可能的狀況下,線與線儘量不要接觸(恐怕相當難),如果不得已,也儘量將電源線與訊號線分開或成直角交錯,另外線不要碰觸到地面或牆,喇叭線與地面接觸最不衛生,也應將之撐起,撐起之後改善的效果會相當顯著,撐的物品,彈簧的效果很好。

調音彈簧



海南黃花梨+黑沉香3半圓錐

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把耳朵口味練好(五)

作者:向精業

前次談到高音(超高音)的口味訓練,現在來談點低音(超低音)。

有人問音響哪個部份比較重要,就Hi-End的角度,每一個環節都重要;大至擴大機、喇叭,小至焊錫、配件。原因是我們的耳朵太靈敏了,比起眼睛來不知超過多少。而這裡面,環境影響又佔相當大的因素,當週邊有一點更動時,聲音馬上會改變,而這些我們都聽的出來。各位不妨試試,用手指(指甲尖)輕彈音響接頭(連接線)端子,或是喇叭、擴大機上部,聲音都會改變;也是一樣,先聽一段,然後彈,看聲音會有甚麼變化。當然室內的擺設也可以彈,像門、音響架等,尤其在發聲區內,仔細聽會發覺它的差異。

在人耳可聽到的20~20Khz,一樣,也是每個頻段也都重要,高音指向性好,低音擴散性好,中音親和性好,聲音整體就是這些的結合,只是低音的能量比高音來的大,要控制的好比較費工,所以一般的說法是低音(超低音)比高音來的重要些;加上聲音的衰減會以倍頻的方式減弱,當我們把低音(超低音)搞好後,會發現高音(超高音)也會跟著延伸上去。

在我們觀察聲音現象時,感覺高音是在我們的上部,低音(超低音)是往下擴散,多年前我們做了個實驗,想瞭解的是,音頻在聽感之下,與我們的高低前後的對應關係如何。於是我們用了些軟體及儀器,以單頻發聲的方式來聽,在不動音量下,聽聽它是怎麼回事,經過多人、多次的實驗,我們把它縱合繪出了聲音與聽感圖。

由這我們發現中頻是讓我們感受較強的,感覺上的距離也較貼近,高頻(超高頻)往上跑,到了 7.9Khz有好像在頭頂往下灌的感覺,這與哈斯教授理論 8KHZ音頻,人類聽感有在頭頂正上方的感覺相契合,低音往下,每個頻段有它在的位置(高度),30hz部份好像到了腳踝;不管是高音(超高音)、低音(超低音)聽起來都有擴散的感覺,這也解釋音場是如何營造出來,而中音(中高音)的較強感,使得舞臺有好的定位感覺。這部份各位若要深入,可參看音響秘笈:玩聲響的基礎觀篇。

後來我們建立了36.3坪的大試聽室後,又做了實驗。這次我們用大的揚聲系統,配上超低音,加上空間可達完整的16hz,我們做了30hz以下的部份;在20hz時聲音已到地面,與腳趾有了接觸,16hz更是鑽下了地,從地下反傳回來震動,這才體會到真正麻酥酥的感覺,放上黑教堂CD(CANTATE DOMINO),喔!原來管風琴是這麼地,也同時用LP(同一張)來玩,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 LP也有輸那麼慘的時候。

把這經驗記下了後,我們就以感覺到音頻的高低來判斷,器材的頻率響應及平衡性。後來我們更用儀器檢測來校正聽感之正確性,經過再次的實證,其實聽感頻響部份可達接近儀測的標準的。

上面的實驗後,我們有了許許多多的感想,現拿幾個來說說,希大家指正及參琢。

1. 音場的高度由超高音來營造,音場的底度由超低音來表現,音場的大小關乎頻率響應,舞臺定位,中音(中高音、中低音)佔重要腳色,喇叭tou in多,舞台會比較深,相對音場會比較小。音響調整或是喇叭擺位,方向是讓器材發出的聲音,在聆聽空間中頻率響應讓它越寬越好,不單指高音,同時也要包含低音,當頻響延伸好時,音場與舞台的比例自然會佳。

2. 聲音的衰減會往上下兩頭跑,中音感覺強,但同樣也會以倍頻(上下)方式衰減,是故要好聽,中音是關鍵腳色。這也解釋為何有許多人認為LP好聽的原因,因LP上下較少,感覺上中音就較多;當然LP為類比訊號,未經數位處理也有一點關係,這對聲音的連續是好的,但細節及音場,CD會有較佳的效果。

3. 低音(超低音)是支撐整體的底盤,聲音的穩定及耐聽,有賴好的低音(超低音)延伸。要低音(超低音)好,除了器材外,還要有空間來裝,否則消化不掉,隆隆的聲感更糟,現今有許多人有專屬的音響室,空間並不是很大,為隔音關係,常常關起門來聽,可不妨試試開點門或窗來,低音延伸會好一點。

4. 就圖,我們看曲線,好像與人耳型有點相似,是不是有關,有賴四方先進們的再深入探討,但中音這段確實聽的位置是在耳的高度(或是高一點點),反照音響人聲(中音)若是在這個位置,聽起來會比較好聽一點,若是高了,聽起來就有吊起來的感覺,腹腔共鳴也會少些,比較不自然,這點可作為喇叭擺位的參考。

5. 錄音的現場經空間的營造(有的是電子效果),產生的頻寬,一般的喇叭單體,無法完整的表現,是故多支單體是必要的作法,然而現今有許多揚聲器,把低音單體放在高音單體上,說是點音原的設計,原理有其道理,確實定位感(舞台)有比較好些,但頻響部份,聽起來高音(超高音)延伸就有被干擾的感覺,哪個好?那就各取所需吧!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把耳朵口味練好(六)

作者:向精業

Stereophile 技術總監 Robert Harley曾說過:對於音響聲音的評判,我花十分鐘在聆聽室所得到的,比在實驗室花了十個小時還多的多。許多的音響購買指南也說以「聽」為準;又有的說聲音的喜好有因人而異的主觀因素存在,以上所說的都沒錯,但怎麼聽?我們又要如何進行用聽來判別呢?

有人提出音響20要,以此來判定聲音的標準,確實它可以作為參考,但如何執行呢?常常聽別人講某某好,但怎麼個好法?沒有音響的聲音是完美的,其實差異是~比較~出來的。以前我們做聲音評論時,為了讓評鑑可以順利進行,設計出音響九加一評分表,這也可供一般用家做聲音評比時的參考,執行的要點分述如後。

1. 一定要有參考機種。參考機最好要與待評機相近,比如說同是書架型喇叭,大小不會差很多、瓦數差不很多的擴大機等…,至於CD或是線材那就都可以。參考機最好用相對中性的(其實沒有絕對中性),這樣比較容易測出待評機的性質,不過這不容易,因為要聽過許多的器材後才能挑出;一般用家就以自家的音響作為參考機就可以了。

2. 取幾張熟悉的唱片或是發燒測試片,最好能包括人聲、大小提琴、鋼琴、鼓樂及大編制交響樂,喜歡聽ROCK或是爵士的也可準備。這裡有點要提的是,通常廠家都會說他的器材聽古典或ROCK都很好,但在小弟的經驗中,這兩項存著某些的不相容,或許小弟聽的不夠多,還沒遇到吧!

3. 先聽參考機,再聽待評機,就其差異,以表列內項來逐一打分數,每個項目要高幾分或是低幾分,以自己所聽為準,分數高低的範圍也自己來判斷。

4. 有時聽一次沒法完全評完,可再多聽幾次。評的過程要A-B-A,也就是要再回來聽一下參考機,看看先前打的分數是否公允,這個動作很重要,必須確實執行。

5. 以上的動作看似麻煩,但是做多了,會提升對聲音的敏感度,後面會越來越快。

6. 若允許的話,最好有多人在一起同時評,評完以後討論,就個人所評與他人差異較大的地方相互溝通,可以進行再評;也可以剛開始每個人負責聽一部份,最後再總結。我們以前做器材評論時大都是採集體試聽方式,成員中也有女性,求的是儘可能的相對客觀。

7. 器材的調教對聲音影響相當大,尤其是喇叭擺位,在作評鑑前,務先要將聲音擺平了,再進行;先前我提的平衡擺位法,這時就用的上,另外尤其在評喇叭時,每個喇叭應先擺差不多平了再來評,否則會有所偏差。

8. 評完以後,研究評比表,分析自己在那幾項印像比較深刻或是比較注重那幾項,記下來,這可做為爾後的重要參考指標,可能就是自己喜歡聲音的型態,也可做為爾後選換器材的要件。

9. 最後,分數打完了後,放幾張自己喜歡的唱片,慢慢的聽,聽久一點,看耐不耐聽;偶爾我們會碰到乍聽之下蠻好的,但是就是不耐<自己聽>,看似主觀,但畢竟是自己要聽的。若是選購器材,經評比後,能帶回家聽個幾天,滿意再買,那就再好不過了。


後記:聽感要好是要訓練的,有如藝術欣賞,多聽、多比、多用心,程度會不一樣的。

頻率與聽感高度對應關係


聽感評比表
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把耳朵口味練好(四)

作者:向精業

過了一個年,祝大家,一年比一年好,今年比去年好。不知大家耳朶練的如何?

聽演奏會~~耳朵
聆聽音樂~~耳朵
選購器材~~耳朵
音響調整~~耳朵
空間處理~~耳朶
判別優劣~~耳朵

玩音響第一要務~~把耳朵口味練好!

我從來的想法是,玩音響要花錢,但不一定非要花大錢;先從小地方起,把手頭上的器材弄清楚,把自己的空間弄清楚後,要換器材再來。尤其對許多只想有好聲音品質的愛樂者,他們並不想玩音響,或是財力不是很寬裕的玩家,一套幾十(萬)甚至上百對他有相當大負荷的。而這些才是廣大的有心人。

音響玩家的都知道,環境、調整,比器材來的重要,這方面弄的好,比換器材有用的多。我就曾經聽過許多不是很高價的設備,調教的好,比很高價的聲音還要好;所以我常說~對於只相信好的聲音在貴的盒子裡,或是頻換器材而不動手的人,很難體會到"聲音"帶來的樂趣~

看到有些花大錢買設備,所謂的玩家,一個CD的價錢,比人家全套的系統還貴,但是喇叭不好好擺,空間不好好的整,然後換線、換器材、換東換西,說這個如何、那個怎麼好,好像有了高價,就表示很會聽聲音,說話具權威,當然他玩的開心,我也祝福,只是看在器材的份上,真有點可惜了,而這種情況還不是普通的多,但是是如此嗎?難道沒有上千萬的音響就不能聽?

把家裡弄個不錯的聲音來,是每個人心中的希望,但怎麼弄?好像這方面討論的不是很多;所以小弟就想在這方面,就經驗上提出一些看法。在寫觀察低音(超低音)時,發現不是每個人家裡都有超低音的設備,於是想先暫停一下,先用大家現有喇叭擺位來練耳朶。

音響調整的步驟:

1. 選擇適合空間大小的喇叭。(千千萬萬不要貪心,尤其是在小房間要擺大喇叭)。

2. 第一步是動喇叭,找到與聽感可以契合的位置(發聲區附近)。

3. 喇叭擺到差不多,這時調整其他器材或是換東西,才有得準。

4. 最後一步也是動喇叭,微調找到與空間共鳴的臨界點。

5. 調喇叭基本要求是,調出"平衡"的 聲音來。(高中低音聽起來平均的狀況),如何?到你覺得不錯的狀況時,就有點譜了。就算出初步覺得不錯,還是要換唱片動,反正就是多動。

6. 怎麼調:沒辦法,你家的狀況,你家獨有,只有你才有辦法。

7. 用甚麼調:也是沒辦法,只有用~你的耳朵~,畢竟這是你要聽的。

其它初步建議的如下:

1. 不一定非要有專設的音響室,在現況下動,把自己空間的聲音先做初步的瞭解。

2. 發聲區(喇叭位置約 1M~2M的四周)東西儘量少放,讓它空下來。

3. 也不需做任何設施(如擴散板,吸音板……)。

4. 喇叭被牆最好是牆壁,兩邊牆再擺東西,如櫃子、書架、軟體架…等。後牆若擺東西,能移的儘可能移,但也不需要嚴格到影響室內生活擺設,畢竟生活才是第一。

5. 喇叭下面若有釘,移動的時候注意不要傷及地板,可用一片鐵片或襯墊,以便移動。

6. 喇叭上不要放任何東西,因喇叭是六面發聲,這對聲音有影響。

7. 器材可放在發聲區中央,但是儘量放在正中。

8. 若有地毯,可放在中央地上,移動,調整吸音狀況。

9. 聽的位置。最好在主喇叭中間。

10. 若有茶几或客廳矮櫃,也請儘量放在中間。

11. 不建議花錢,用現有的傢俱,自己想想該如何對稱,若是沒辦法,至少在發聲區以外再來不對稱。

12. 接線(訊號線、喇叭線)儘量不要碰到地面或牆,可用小東西撐住或頂住或用線(衣服縫紉線)吊起來。

好了!差不多了,開始聽,開始動,換唱片,再動,注意感受,思考變化如何。總之,就是多動,也可用把耳朵口味練好(三)的作為來比較看看。

最後祝各位有個好的練耳朵過程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把耳朵口味練好(三)

作者:向精業

有了前面的基礎與共識,接下來我們繼續。這次要觀察的是聲音所在的範圍,一般我們稱之為音場;也是一樣以條列式分述如後:

一、音場(sound field),聲音所在的範圍(空間),一般是指室內空間而言。我想大家都有經驗,到了音樂廳或教堂,用耳朵聽聽它回來的聲音,感覺空間好大好空曠喔!有時我們在空的房間裡講話,也會覺得這空間很空。這是反射音給我們的感覺,在發聲聽感上可歸類於間接音的部份(有別於直接音),以頻率響應講,這是是超高音及超低音延伸情況下,所展現的訊息;我們人耳收到這樣訊息後,會在腦中整合,配合過往的視覺經驗,讓我們感覺到空間的大小及空曠現象。這個部份在收音錄音製作後會在唱片內,現在我們就用音響來感受一下。

二、首先把器材 warm up到夠,坐在平常聽音響的位置,儘量不要用躺的,調到平常聽音樂的音量,放杯飲料,心境靜下來,因這部份需要安靜的聽,所以請放輕鬆。放上一段音樂;記得上次小弟有請各位準備些錄的不錯的唱片,聽熟它的。

三、先用眼睛四周觀察,自己所在空間的範圍,閉上眼睛,把注意力放在樂器(人聲)發聲的位置上;然後注意力(聽覺)沿著這位置往上感覺,一路往上,聽聽聲音到了哪裡;聽的時候不仿用眼睛看的方式,頭慢慢往上仰(耳朵跟著往上),到了正上方(眼睛向上看)的位置停一下,感受一下它的高度及寬廣度;再來把頭繼續的往後仰,身體可以稍微往後倒,到不能為止,往後仰不要太勉強,否則扭到脖子小弟可無法負責。感受一 下它在腦後的寬廣度及往後延伸的狀況,不仿停留多點時間,多感受一下,再試著記住這種感覺。如果聽不太到或是覺得好像頭頂上沒有聲音,那有可能是音響不太 好(也不需要太好,一般的家用床頭音響兩個喇叭分開一點,也可以聽的出來),或是房間吸音太多;這時不妨把喇叭擺仰角,即喇叭前面撐兩個小東西,如錢幣、棋子、CD盒等,讓喇叭往後傾斜一點。若是吸音太多,那就把房間軟的東西移出去一些。這個作為可重複多做幾次,做的多印象會加深。

四、現在來想一想,它給你感受到的寬廣度,與你視覺感覺房間(上部)的寬廣度的有何不同。若是音響水準還不錯,調教得宜,可以感覺到,它上部的空間感,比你的房間還要高、還要大;這就是我們玩音響所說的,超出了牆。當然除了上部,縱深(面對舞台的部份)、寬度、底部都有這種現象,音場的大小、比例就是這些組合的結果。

五、接下來,把音量開大一點,同樣的音樂,做第三點的作為,看看有甚麼變化,音量可慢慢的加大一點,每加一次,就聽一次。這作為的意義是,有的器材線性擴大不平均,我們觀察此部份,會發現器材的問題在哪。(器材或多或少都有這方面的情況,沒有器材是完美的,所以不要認為自己的器材不夠好)。

六、再來把位置往前移或往後移,也是做第三點的作為。這時要想一想,在甚麼位置是甚麼感覺,哪個感覺比較好;若是往前比較好,可能將來調整喇叭要往前移,或是把聆聽位置往前挪,先不要急著動喇叭,因為喇叭擺位還不只這樣。這感覺記著就好。

七、換張唱片聽聽看,一樣做第3點的作為,比較一下,看哪個比較高、比較寬廣,若是比較寬廣的,表示超高音延伸好,我們說高頻(超高頻)頻率響應較寬。下來就可換更多的唱片,還是一樣,比較。

八、把喇叭向外角張開,不要太大,1公分內就可以;另也把喇叭向內折角,做第三點的作為,一樣,聽聽、比比、想想,有何不同。

九、唱片錄音,有的會個別收音,後製音效處理時,把這部份加入或是加強,讓人聽起來,有好寬好大的感覺,所以我常說聲音會騙人;但也沒那麼便宜,若是音響好一點,稍微注意一下,聽的出來,比較不是那麼真實。市上很多所謂發燒唱片,有的就是這是樣做的;不過據我的經驗,大部份國外唱片的後製,加的比較少,聲音比較自然,活生感也比較好;現在有些陸製發燒唱片,加的就比較多,各位不妨比看看,若仔細,會分辨的出來。

十、一般人對高音的感受會比較強一點,尤其是年輕,因為耳朵可聽到高音的頻寬比較寬,所以很多的年輕玩家,很注重所謂的空間感、透明感。事實上音響聲音的表現不只這部份;人說千金難買好泛音(高音),但是萬金更難買好低音(超低音)。好的音響會包括全部。而聲音的厚實度,類真度,型體感,耐聽度的控制,低音(超低音)佔的比重比較大。

有人說年輕人聽力好,比較會聽音響,這方面不能說錯。但聽音響我覺得最重要的是「分辨能力」,這裡面有著「音樂修為」及「聲感修為」,年紀不是問題;我覺得音響是用來聽音樂的,真實、好聽,耐聽,把音樂表情充份表達,才是玩音響目的,一昧的講求「清楚」若失掉了音樂,就玩得有點………當然有人會說,只要我爽就好,小弟無語。下次我們就來玩「下面」(低頻)的,ㄟ!我在說甚麼?!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把耳朵口味練好(二)

作者:向精業

不知各位之前所看「把耳朵口味練好」的內容,有做試驗否?做的如何?接下來我們把前次練功的結果整理一番。

一、聲音與材質:如果有試驗的話,應該發現擺甚麼東西,就有甚麼聲音出來。那我們就共同來定調一下,擺木叫木味,擺鐵叫鐵味,擺玻璃叫玻璃味,擺塑膠叫塑膠味,依此類推……。可是枕頭,毛巾,抱枕聽起來怎麼好像悶悶的,很難形容;沒關係,先不管它,至少知道怎麼回事,對音響聲音影響好不好,那我們就知道器材上面可以放些甚麼,或是不要放……。這部份我希望各位多做嘗試,並試著把聲音記住,這是練耳的基本功。

二、聲音與形狀:接下來我們可找同樣材質形狀不同的東西來聽,像木,可找拼木地板的單材,原片先聽,再鋸一小節下來,聽聽看它的差距。或是其它的物品,同材質的東西,長短、大小、,交互的比較,看看有何不同,同時想想,長與短、大與小,差別在哪裡。最好是取手邊現成的,不建議花錢。

圓型的聲音還不錯聽,簡單的可用碗,直徑不同(材質最好相同),一樣比比、聽聽、想想差在哪裡,另外也可用彈珠,把它黏在硬幣上,擺在器材後面中央的地方來玩玩。練多了,聽力(分辨)自然會進步。

先前有請各位用筆筒做實驗的,在筆筒放筆,放與不放有差嗎?放的少與放的多差別在哪?我的感覺是放的多,聲音亂。那不妨想想,發聲區應該是簡單一點還是亂一點?

三、聲音與環境:接下來我們用周邊來練,把窗簾關起、全開、開一半,試試有何不同,那個感覺比較好,若剛開始感覺不到,可試著把眼睛閉起來,專心在聲音上,衷於自己的感覺。若感覺不出來是練的不夠!不要懷疑自己的聽力有問題。如果沒窗簾,那試者把發聲區(喇叭的中間,或是附近)的東西拿開來,再放回去來比較;很多的朋友在發聲區放的是CD,那最好,先聽沒拿的,剛開始多拿一點,再慢慢一片一片的放回去聽,來回比,如果能聽出只差一片的聲音,恭喜你,可報名參加比賽了。另外若室內有地毯,也可移動來比較,這時就要判斷了,那個位置比較好。

四、聲音與軟硬:硬的東西,反射率高,軟的東西吸音較大,所以硬的東西感覺上比較容易聽的到,比較清處,也會有硬的感覺。軟的東西有時可以用"柔"來形容,在家裡可以用玻璃瓶與寶特瓶來比較,感覺一下聲音的軟硬度。若有心得,那我們就可來判斷,自己的空間聲音的是硬還是軟,弄清楚以後,也就可以依自己喜好來配當。

音響空間的建材要「軟硬兼施」。

五、聲音與喜好:我們活在大自然中,對大自然的聲音熟悉,因此對這樣的聲音習慣,像風聲,雨聲,落葉聲等,另外也因天天聽人講話(唱歌),是故對人的聲音感覺會特別的親近。嬰兒期聽到最多的聲音,是媽媽的聲音(例外的不談),所以一般人對女性的聲音,會比較敏感且喜歡,但是甚麼是好聽的聲音呢?

就我的感覺提出個人的看法,「自然的東西比較好聽」,天然的東西,像木(木製品)、鐵(銅、鋼、金、銀等……)、天然石(鑽石)、棉(麻)、毛、皮(動物)、絲、天然橡膠、碳等……。非天然的東西不是不好聽只是在比較的感覺下,非天然的東西像玻璃、塑膠、壓克力、人造纖維、人造石、人造的XX 等……。而我們可以發現,一般傳統樂器都是用天然材料來做的,那是為甚麼?!曾經有人用混泥土來做音箱,哇ㄟ!真是讓小弟感慟的痛哭流淚!那有人說現在的電腦喇叭箱不多是用塑膠做的嗎?那是成本及量產的考量,Hi-Fi的喇叭箱用塑膠來做做看,那可能會如江邊賣水!有人會問鋁呢?很多音響機箱都在用,各位不彷拿個鋁敲敲看,喜不喜歡,小弟個人可能對鋁有所偏見。

好了,各位應該知道在聆聽環境中,擺設、建材、家具怎樣做會最好聽。來做個實驗,人怎麼樣?一個人、兩個人、三個人、許多人?希望大家照著方法,確實依步驟去進行,因為後面講的,一定要練過,而且要有相當的感覺經驗,才有辦法繼續下看去,否則那天我說蘋果比香蕉好聽,青蘋果比紅蘋果好聽,你可能會說我是瘋子,胡言亂語。

六、功力與功夫:聽的功力是練出來的,要練的好一定要持續,而且要腦、耳、手一起來。聽力雖會隨著年齡逐漸退化,但我要各位練的是「分辨能力」,當然年齡與聽力有點關係,但這不影響到玩音響;像我有個玩家朋友,七十歲了,超高音據測只12000不到。但年輕常聽現場,對現場各個樂器的聲音瞭若指掌,像是小提琴拉奏,弓在弦上磨擦的細節及奏者轉動弓的手法動作都聽的出來,奏者的演奏功力判斷更不在話下;我們每次玩音響,一定要他來,就這部份來拍板,而這方面的擺位及調整,在 mm(1mm 等於十分之ㄧ公分)之間,可見玩音響要玩的好,功夫需要到多深了。另外也接觸過所謂的資深玩家,用的器材好幾百(萬),還花了大錢建造獨立的音響室;幾個人一起到了他家,很慇勤的招待;言中款款而談他家的聲音,高音多延伸,低音能量多足,音場多規模,舞台多層次,連鋼琴的形體都聽的出來;結果共同的感覺是,一點都不像原本鋼琴的聲音。

七、練耳朵,比試聲音不要聽太久,要慢慢來,除了分辨,還要縱合判斷,我的建議是不要超過 2小時,太長會有音盲的現像;另外聽力要好,耳朶保養很重要,屬醫學的部份,就問問醫生吧!

八、想把耳力(分辨)練好,聽現場是最好的作為,可是現場我們常常把注意力放在音樂或是氣氛上,不彷閉上眼睛,偶爾觀察一下聲音現像。下回要用音響來練,請先準備幾張錄音不錯的唱片,先聽熟它,練的時後會比較容易些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把耳朵口味練好(一)

作者:向精業

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,到音響店問要如何選擇音響?回答的是:聽得滿意就是好;接下來就是放些聲音給你聽,在一個房間裡擺了一堆的器材換著聽,然後解說著那個好那個怎麼樣,天曉得自己根本分辨不出來?!要不就是好像每個都還不錯,就是下不了決定。既然共同的講法是聽的喜歡就是好,那我們就來練練耳朵的口味吧!

一、先放一片段音樂,不要太長,大概1~2分鐘,把注意力放在聲音上,儘量不要在樂曲上,剛開始可能會有些不習慣,沒關係慢慢來,用心體會,嘗試著把聲音記住;再來在拿一個枕頭放在音響上,也可以拿毛巾或是抱枕。放同一個片段聽,最好放在CD或是前級上,因為這影響聲音比較大,若是不方便,那拿兩個放在喇叭上也可以,聽聽看,有甚麼不同;再把枕頭拿下後聽,仔細想想這兩個聲音有何不同。若聽不大出來,可重複這樣的動作,交替比較。

二、再來拿幾個錢幣放上,可試著增加或減少錢幣的數量。這時想想這個聲音與沒有放任何東西或放枕頭時的聲音有何不同。

三、接下來可放的東西就多了,家裡的物品像書、木頭、鐵製品、盒子、鞋子……、反正不花錢,只要是可以放上的東西都可拿來試試。

四、拿一個碗放上,空碗先聽聽看,再將碗內加水,不要溢出來,慢慢加,一點一點試,加一點聽一下。碗有各種材質如瓷、木、玻璃、塑膠、金屬都可試。做這個動作要小心一點,水不要潑進器材,否則燒掉恕不負責。

五、找一個圓形的物品,如圓的碗,圓的木器,球、甚至安全帽也可,放在兩個喇叭中間的地上,也是一樣做第一項的實驗。另將物品在中軸上前後移動試聲音的變化。

六、拿一串鑰匙、筆筒(上有插筆多一點)或是一堆的東西一起放,也可將上面玩過的東西一下放兩個或是兩個以上。邊試邊聽,邊聽邊觀察。

七、用三個杯子,將CD或是前級撐起,聽聽看,也可用木塊、棋子、碗(蓋起來),甚可在杯內塞棉花、衛生紙來試。

剛開始聽,可能可以察覺聲音是有些不同,但是說不上來怎麼形容,沒關係聽的出來就好。若是聽不出來,那再多試試,除非你的聽覺有障礙,或是音響實在太 LOW,那我就沒有辦法了。

上面的實驗,有兩個涵義:一是音響播放是種能的發出,在播放時各种放在上面的東西都會接收能而震動,這會隨著擴大機放大從喇叭播放出來;聆聽室內的各種物品,也會吸收並反射些聲音出來,所以可知,我們在家聽的聲響是許多聲音的綜合,除了器材的聲音,還包括家裡各種裝潢、家具、擺飾所共震所發出的聲音,而通常這聲音的影響大於器材。二是每種聲音有它獨一的型態,我們稱之為音色。木有木聲,金屬有金屬聲,像是家裡木裝潢多一些,木味就比較多,石就有石的聲音,玻璃就有玻璃的聲音。其實敲一敲物品,發出的聲音我們就會分辨;器材的音色也是由裡面各種零件及機箱共同形成所發出的。

八、練耳朵可從平常身邊做起,多注意各種聲響的特色及變化,久了對聲響的敏銳度會提高;耳朵練好了功用相當的多,像是汽車、機械,若有些地方有異常會聽的出來;而盲人的耳朵幾乎是他的眼,可分辨的可多著呢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

看了這麼多的文字休息一下
欣賞一些照片^_^


財訊雜誌--五感達人 向精業


向先生視聽室之一


聆聽現場--竹南聆聽聚會


聆聽現場--桃園聆聽聚會



向先生喇叭擺位調整

PS. 本篇照片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"、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當然還有更多的照片,麻煩請上討論區慢慢欣賞囉 ^_^

音響好好玩--瞭解聲音現象(三)--時域

作者:向精業

在許多音響討論中常看有談到「時域」的問題,今天我就以實際聆聽經驗來分享。時域從另方面也可說是相位、發聲順序。

我們聽的音樂是聲音畫面一個一個連續傳遞過來,它是有時間次序的。聽現場,畫面依次連貫,沒有時域的問題(直接音與反射音有時也會有一點);但是聲音畫面經過錄製、後製、儲存、重播後,時間畫面就會產生前後重疊或是分離的現象,以下就聽感來判別。

1、首先準備兩對訊號線,一對多蕊,一對單蕊。先聽人聲,最好是獨唱,注意人的 BODY感,看哪個實體感好,人的形體輪廓哪個較具體,哪個有毛邊。嘴的發聲及細節,哪個唇齒較清晰。接下來聽小提琴,一樣聽獨奏,聽琴絃擦弦聲的實在感,看哪個較歷歷在目,哪個是一群弦音帶過,另外也聽琴箱的 BODY感,哪個較明確。接下來聽樂團,最好是交響樂,哪個層次較好,哪個樂器的定位感較佳;最後聽鼓聲,ㄉㄨㄥ咚的發聲順序,哪個交代的較完整。

2、其實時域(發聲順序),於軟體錄製、製作時已經被弄得不堪,在重播端,還是會再次被器材弄得更不好,前端我們管不到,作為唱片演奏的部份,只好有一點是一點,而這些都聽的出來。

3、小弟的經驗,以上的方面以單蕊線為優。當輪廓明確、層次清楚,我們感覺舞台較直接,接觸感好,聽音心裡較安定,也會耐久些。說法是,聲音畫面經線材傳遞,若是多蕊,畫面會分開進入每一蕊而形成多個,傳到線尾後,多個畫面不會在同一時間到達,前後的畫面會重疊,以致聽起來毛邊多,較不明確;而單蕊只用一條來傳遞畫面,聲音的時間畫面<相對比較>不重疊。各位試驗後聽感若有相異,可以提出討論;另外電源線與喇叭線也有類似的現象。

4、類似以上的實驗,我們也可以在其它部份來做,如:
A. 單材線與包覆線(例:銀包銅或金包銅)
B. 單端放大與推挽放大。
C. 有負回授與無負回授
D. 零件(電容、電阻)的串聯與並聯。
E. 單單體揚聲器與多單體揚聲器。
F. 直熱與旁熱。
G. 三極管及五極管。

5、單蕊線會因線材的粗細,有高低音比例不一樣的情形,因此需要選擇合適的線徑,調(音)教上較費功夫。器材製作零件採用並聯,取不同的值數的來並,以電容來講,數值低的高音好,高的低音好,兩(多)相運用,這樣聽起來感覺頻響寬些,但 FOCUS 會較差,零件若不
並聯,要調的好,選材也是一樣要費功夫。調音時,時域與頻域間的取捨,就是各人的喜好了。

6、另外單單體揚聲器 FOCUS 會較多單體揚聲器好,但聽感上頻寬就會窄些。在香港、日本就有一大群燒友是單單體的忠實擁護者。音響器材中揚聲器是最弱的一環,一般器材是電作功,揚聲器是機械性的能源轉換,在機器端因做法不同,聽感頻寬或許有些差異,但要達到 20~20KHZ 都還可以,而揚聲器單個單體要達到全頻均衡表現,好像有點難(我指的是聽感而言)。因此小弟的作法是器材(擴大機、線材)端用單蕊(包含機內配線)、單端、單三級直熱、精挑零件不
並聯、無負回授;而在揚聲器端採用多個單體,讓音樂可以全頻段充分展現。這樣頻域與時域,好像都可以顧到一些吧!

7、以上純屬個人經驗,僅供參考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瞭解聲音現象(二)

作者:向精業

好了,對聲音名稱有了簡單的瞭解,那我們就用日常聲音的感受,找出些可供玩音響用的來,簡談如下:

1、聲音的傳遞:聲音的傳遞要靠介質,介質密度越高,傳遞越好,一般情形大概是:固體>液體>氣體,我們平常所聽的聲音,靠的是空氣傳遞,而空氣是相對下最不好的介質,反正不用錢,就將就著用!這也解釋了為甚麼冬天我們會覺得聲音比較好的原因;所以去比較音響時,要注意一下室溫,還差不少。那有人就會問說夏天開冷氣不也一樣?有點不大一樣;夏天開冷氣一般在25度~28度之間,冬天室外17~18度,室內約21~23度,當然濕度也有相對的關係。因此住在比較冷的地方,就有這種福利!那高山上比平地冷,聲音如何?這就留給各位看官動動腦啦。

2、聲音的覆蓋:相信大家都有這種經驗,當飛機從上而過,一下子其他的聲音都聽不清楚了,那好,20hz~20khz中,若有那個頻段音量大,是不是會蓋掉其它的聲音呢?若是,那就有的東西聽不到,少了些聲音,我們的感覺,細節會變少;是故玩音響希望得是,在這個範圍內,各頻段的音量要平均,我們稱為「平衡」(耳聽的平衡)。家裡的音響室,要弄到完全的平衡,幾乎是不大可能,那就儘量吧!

3、聲音的共振:聲音在室內,有時會聽到在某個頻率聲音特別大,我們叫「駐波」,駐波的形成是當直接音發出去,反射音回來與原來的波形相同,經過加成後使的音量大增,聽起來很不舒服,這是音響室要處裡的第一要務。其實駐波無所不在,而且也不只在一個頻段發生,就聽感來看,中低音以下的部份較強烈(能量大),中高音以上感覺會比較小,但也不是不重要,處理不好會有"泱泱"的聲音出來。以上講的是頻率,實際上在音色上也會有此現像,畢竟音色的泛音結構也是頻率,因此我們可以拿來作調音用,比如說放銅(鐵、鋼),鋼琴及銅管樂會加分,放楓木、松木,絃樂器會加分,有的人甚至放把提琴,那提琴的聲音肯定加分不少,大家不彷試試,其實玩音色就是這麼來,多少之間的配比,就是手法問題了,但是注意不要一寐的加,最後會讓音響室產生強烈的聲底,使得人聲、提琴聲也染上銅鐵味就不好了。

聲音是物理現象,不是神話,是可以製造的,瞭解方法,再在自已家中依據現況製造,就是玩音響了。

4、聲音除了上述,還有反射、繞射、衰減 …等現象,都有可用的地方。音響學的東西,不是的重點,我們玩音響,在家做試驗,有效的就拿來用,又不是研究學問,不須太嚴肅。

5、聲音與數據:聲學屬物理學,只要有現像存在,必有其物理上的道理,現今的一些計算公式及儀器測量,就是做這方面依據的工具,但在實際觀察聲音現像時,這些公式及測儀,並不能解決所有的現像;比如說就算用最先進的科技,我們還是做不出兩百多年前被公認好聽的義大利名琴,而用所知用最先進技術設計的音樂廳,也被認為並沒有某些老音樂聽來的好聽。

玩音響有一派是堅持數據的人,他們的論據有憑有理,可是實際聽到的並不是那麼回事,但是他據理反駁,說我們的聽有問題,甚至堅持他的才對,我不知道他所信仰的科技完全嗎?我相信我聽到的,但是怎麼辦?誠如發燒友都知道,日本的機器,測起來,數據是好(以一般標準而言)到不行,但聽起來呢?!我的看法是,現有的科技還不到位,在沒辦法下的辦法,只好「聲音收貨」,數據僅供來參考。

就儀器所測,人對聲音的感覺,頻率曲線並不平直,有點像耳朵的線形。而數據下的平直響應,相印人耳聽起來可能會是不平的,這或許也解釋了許多儀器調校下的器材或是空間,聽起來並不是那麼好聽,而許多被大眾認為好聽的器材、音樂廳,儀器測起來並不不是很平。小弟的想法是,音響設計(含空間)是否來比照人耳聽的感覺,做出相對有曲線的響應頻率,配合起來,或許會好聽些(只是構想,不成熟!)。我的目的也只是想看能不能,用科學化的方式,做出還不錯聽的聲音,音色上可能不完全一樣,那可由人喜好,隨人選擇了。

大自然存在許多我們還不知道的東西;"蘋果綠"色比較好聽,我聽到了,也有很多人聽到了,聲音與顏色本應是兩回事,怎麼會相關?音響換了不同的數位線,聲音有差,有的還差蠻多,我聽到了,也有很多人聽到了,但是我們和研究數位的專家討教,他們說我們是不是"轟"(台灣國語)了。希望有人在這方面繼續研究,能給我們科學上的答案,畢竟科學不是始終來自人性嗎!

6、聲音現像要討論,討論不完,其實說這些只是要做初步的共識,最重要的還是「聽」。後面還是回到如何把耳朵口味練好,我想這才是玩音響最重要的事吧!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瞭解聲音現象(一)

作者:向精業

聲音是一種能,能量變化造成振動產生的波,可以引起耳膜共振,在腦中感受到的,我們稱之為聲。聲音這東西,看不到、摸不著,很難用文字表述的完全,只能說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從小我們很少受到所謂的"聽感""教育,以致對聲音現象瞭解不是很深入,因而描述聲音就眾說紛紜了。現在有人研究音響學,我覺得"聽感訓練"也可納入其中,相信對研究會有相當的助益。

自然環境中存在著許多種波(頻率),頻率是指震動發生時,單位時間內震動的次數,以Hz為計算單位。而我們可以聽到的頻波,只佔很小很小範圍。一般的說法是20hz~20000hz,可是實際上,除了耳聽,身體也會感受到聲音的存在,舉個例子來說,25000hz的與30000hz的音頻,雖說超出耳聽的範圍,但我們會察覺到有所不同,低音也是一樣;有ㄧ派的說法是說,人可感覺到100000hz的高音,是否如此,還待更進一步研究來證明。那我們來定調一下,就是可以聽到感覺到的,就稱為"聲"。

人聽到聲音頻率的範圍會隨著年齡,器官退化而有所改變,這裡我們就可感覺到的部份來談,聽不到的不算。

1、聲音三要素:頻率、音色、音量。

2、發聲的樂器(人聲),頻率可到的範圍,就人的感覺來定,大概可歸類如下:(僅供參考)

a. 超低音(頻)40 hz以下:鋼琴、管風琴、低音大提琴、低音巴松、大鼓、電子樂器等。

b. 低音 40hz~80hz:巴松管、法國號、低音伸縮號、低音簧管,此部份也包含 a範圍。

c. 中低音 80hz~160hz:定音鼓、男低音、包含 b範圍。

d. 中音 160hz~1280hz:所有人聲及樂器。

e. 中高音 1280hz~2560hz:小提琴、中提琴、長笛、單簧管、木管、三角鐵、鋼琴、電子越樂器。

f. 高音 2560hz~5120hz:小提琴、高音短笛、三角鐵、鋼琴、電子樂器。

g. 超高音 5120hz以上:電子樂器、傳統樂器之泛音、迴音。

3、音色:簡單的講,就是聲音的類別,每個物品有其特有的聲音。

音響學的說法是,一條弦在震動發聲時,不僅會以全長弦的震動來發出基音,同時也會以二分之一、三分之一、四分之一或是更小的部份震動,每一個震動也都能輕微地發出它自己的音,這些音叫做泛音(OVERTONE),發聲時基音與泛音是同時發出來的。此種理論也適用在其他材質上。

我們所聽到的單音事實上是由基音和幾個泛音相合而成。對於不同發音物體,這些泛音之間相對響度不同的結果,就形成了各種發聲體不同的音色。泛音群結構的形成,不僅只在發音體上,同時也會隨著觸動方式(拉奏、撥奏、吹奏、敲奏)及力度的不同也會有所改變。這就是我們能分辨聲音不同的地方。

事實上世上很難有兩樣東西音色是一樣的。而人對於音色的喜惡,主觀性成分佔的比例頗大,像某些人說我喜歡這樣的聲音,大部分指的是音色而言。

4、音量:所謂音量指的是聲音強度,簡單的講就是大小聲,大小聲會因聲源與聽者之間的距離成相對的關係,大約是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,這也會因介質的狀況有所不同。

強度的計量以分貝dB來標示。一般我們聽音樂的音量大約在 90db左右,聽熱門音樂大概要 100dB才會覺得過癮,超過 110dB會覺得吵,而在 60dB時,我們會覺得安靜;也不能在完全無聲的環境呆太久,經實驗,人在 10dB以下的環境,待上 40分鐘,可能會發瘋。

音量的感受上會有覆蓋性及適切性的情形。

覆蓋性是說大音量會遮掩小音量,以致我們會只聽到大音量的聲音,而小的音量的聲音會聽不太到。

適切性是指,每個人對舒適音量,會因習慣上的不同,對音量大小要求有所不同,像是住在背景噪音高地區的人,習慣大的音量,因此聽音樂時會用較大的音量來聽;而住在較安靜地方的人,聽音樂用的音量會比較小。這不是頂重要,一切只要適合自己的音量,就是最好的音量了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隨想....

近日有點懶散 -_-"
天氣涼涼的,想說應當是秋高氣爽
連著數天清潔、調整音響,張貼不錯的音響文章
竟接到友人來電訴說舊日情人邀約找他一同吃飯....
結果我腦袋胡亂想著,隨口應付著他

世風到底是怎麼了?
是非、對錯、道德也不似以前那麼的分明
有些許無力某些不錯的東西正在逐漸消失....唉~

下回繼續張貼關於音響方面的資訊
先送上一張樂器頻率範圍圖

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

音響好好玩--音響與音樂滿意

作者:向精業

既然談的是玩音響,當然要先瞭解聲音與音樂的關係,就像運動需先瞭解基本動作一樣;那我們要從何來瞭解,最簡單也實際的作法就是向現場學習。


常常我們到了現場,若是坐到的位置還 ok,我們會發現幾個現象:
1.現場聽起來舒服、活生。
2.現場的聲音沒有壓力,耐久聽。
3.現場不會感覺到某種聲音突出,直覺上不是顆粒清楚,但是是和諧而平均,而各該有的聲音都有。
4.現場音樂的感染力讓人到心裡,不只是耳朵。

其實不論現場或是音響都是為了來享受音樂美感的工具。那我們玩音響要如何就這方面來模擬?

首先還是從音場與舞台說起,舞台是直接音,音場則是靠反射音來營造,當直接音與反射音讓聽感覺得平均時,我們就會覺得比較沒壓力,也會覺得舒適。

許多人玩音響常常專注於眾多聲音裡面的某類表現,像是嘴型、厚度、形體,不能說不對,但這些是源自於我們經驗裡個別化的聲音,但卻是超出了音樂廳經驗範圍之外。而當把焦點放在這上面時,其他聲音的變化,像是發聲順序、抑揚頓挫、微動動態、音樂表現(音樂滿意度),有時反而會忽略;常動喇叭的人都知道,把喇叭 toe-in 多些,中音就會較突出,人聲會往前,感覺上舞台上清楚點,這其實是加強了直接音,但是頻寬會縮小(聽感上是音場較小),而樂器泛音(超高音)延伸較不佳,聲音較緊也較不自然。所以玩音響重要的是要讓上下兩頭(超低音、超高音)儘量的延伸,其實音響器材的設計裡,有把現場可聽到的音頻(主要是超高音)含在裡面,那為甚麼我們在家聽不到現場的包圍感或是無壓力感;原因是器材沒有調整好,以致常常在家 16Khz以上的聲音被吃掉了,平衡式擺位法就是讓這段聲音儘可能的不被影響到而可以展現,有了較寬的頻寬後,就可展現出好的音樂聲音品質。

有的燒友聽音樂,常常會聽一段就注意起某種聲音的表現,忽略了音樂,其實評鑑聆聽與趣味欣賞是兩個不同的境況,必須分別清楚;常常會弄混的狀況是,聽音樂時,會不經意的注意到聲音表現,而興起分析哪個聲音是對的,哪個聲音是不好的,這時會錯失對音樂傳達內涵的注意。是故必要的做法是,在進行娛樂性聆聽時,要忘掉音響器材、忘掉評論試聽,定下欣賞的心,不要因聲音好壞,而妨礙到欣賞音樂的樂趣。而當音質不盡如意時,應降低自己的要求。

音樂滿意度不是在聲音評鑑的項目裡,所有聲音要求的指標,如音響幾要,最後都是為了提供良好的音樂滿意度,Stereophile 及 The absolute sound 早就對Hi-End音響下了結論,
<Hi-End 的終極是音樂滿意度,而不是解構聲音>


最後也再節錄 Stereophile 的一段:若是您是重視音色、動態以及感染力,您算是音樂的愛好者。如果另一方面,您歡喜在,如嘴形、擊響聲或腳輕拍……等細微聲響的發現上,
相信我的話:您~~~無可救藥~~~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音響好好玩--買了音響後

作者:向精業

經過精挑細選後,總算買了中意的音響,興奮之情當不在話下,不過不要以為就此大功告成,後面的功課還多著呢!讓我們一步一步來,動動腦動動手。為求簡明以條列分述於後。


一、器材到手之後,先要檢查的是型號對不對、配件有沒有少、保證書齊不齊,外觀有沒有受損,是不是新品,有的廠家會以用過的東西重新包裝當新品交貨,這點要特別的注意。通常賣家會幫你裝接上讓聲音出來,以證明器材沒問題,這時要注意學怎麼接,最好做記錄,以免日後拆裝不會;有的賣家也會幫忙擺擺位(喇叭),千萬不要以為那麼擺就是最佳,不敢亂動,新的東西沒 RUN IN 算不得準。

二、接下來要檢查的是所有外部接頭(如電源、輸出入頭),有沒有鬆動,螺絲有沒有上緊;因為運送的過程中螺絲有可能會鬆,也有時在原廠本來就沒有上緊,螺絲沒有鎖緊的情形在進口的器材常常發生;筆者就曾遇到用了好幾年的揚聲器,說聲音不好打算換掉,檢查後發現竟有螺絲沒鎖緊,經上緊聲音大幅改善後,用者就不想換了。螺絲上緊不是一昧的轉緊,至於要栓多緊,最好的辦法是用聽的(怎麼聽?!後述);另外新的器材在 RUN IN 過一段時間後還必需再調一次。我們發現在螺絲上加一不鏽鋼彈性墊片,聲音會比較好,這可到螺絲店去配。

三、準備一枝檢電筆(水電材料行或是五金行有的賣),做插座正負級之確認。音響電路在設計時就有火線及回線之別,雖然插頭插反也可工作,但實際聆聽時,正插對與插反聲音差距很大,務必要插對。現在器材大部份的插頭是三個腳的,家裡的插座也是三個洞的,沒得選只有往上合,但別以為這樣就對,因為蓋房子時,水電施工未必接的對,是故仍要作測試,若是不對,那就要把插座拆下來改正了。

四、音響器材聲音的表現,新品和用過一段時日的差距很大,有的更是天地之差,所以不可用新品的表現來斷定好壞,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才公允,這過程我們稱之為 RUN IN ,中文叫「煲機」。 RUN IN 在電子學裡有它的理論根據,不予綴述,總之就是讓電跑的順暢一些,這有點像新車的磨合期;器材調整前 RUN IN 一定要夠,各器材 RUN IN 的時間不一定,一般長短大概是:喇叭>後級(功率擴大機)>前級>CD>線材 ,不過這也不一定,有的器材使用了所謂超級零件,據說要RUN 300 個小時以上,想想一天開6個小時,要連續50天,另外有人說某某喇叭至少要 RUN一年以上~哇!不過一般來講 1~2 個月是要的;新器材會隨著 RUN IN 時間拉長,越來越順,也越來越好聽,有的器材在 RUN IN 一段時間後,某天聲音明顯清楚了或是突然大聲起來,那就是我們所稱RUN開了,用家不彷可注意此種現象。雖說開了,但是繼續使用後,聲音還是會慢慢的再進步,這時可以想想與新品時聲音差異有多少,就可體會何為 RUN IN 了。

除了新機外,另一個情形也需 RUN IN,就是當我們把器材連接拆裝後,像接線(訊號線,喇叭線,電源線等)拆下再裝上,雖然在同樣的地方,這時也要 RUN IN,也就是讓接點電子跑順,只是時間不需那麼長,總之器材不管換任何部份,只要有動到拆裝都要 RUN IN,而這些都聽的出來。

五、器材除了要 RUN IN 外,另一個就是 WARM UP,WARM UP中文叫「暖機」,就是開機器之初,聲音會比較生冷,解析也比較差,需要讓機器上熱;這就有點像溫車,機器溫了以後,聲音會比較溫潤,也比較正常,WARM UP 時間不會太長,有的需幾分鐘,有的可能需要幾小時,管機比晶體機要長一些,而每個廠牌每個機種都不一樣,可問問廠商。有些器材的設計就是一直開著保持暖機待機狀態,而有些用家根本不關機,讓器材隨時保持最佳狀態,只要機器用久了,聽聲音大概會知道要多久,這點都有賴自己去體察。

六、RUN IN 夠了, WARM UP也差不多了,我們就可以做聽音的準備了;先把器材就自己的認為擺定,準備幾張常聽的唱片,最好錄音有相當水準的,亦或是問問別人,看看那有些所謂的發燒片或是音響測試片,取幾個曲段,不一定要全曲,把它聽熟了,最好包括了人聲、管樂器(薩克斯風),絃樂器(小提琴、大提琴)、鋼琴、大編制樂團演奏及現場錄音片。

七、把耳朵清一清,坐定,調到適合的音量,開始「聽」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

音響好好玩--序言

作者:向精業

對於喜愛聽音樂的人,大都希望有好的聲音品質來增加聆聽效果;因此重播工具就被要求有所講究;有些人把這"講究",當成追逐的對象,費心費力的企望把聲音弄好,這些人我們稱之為發燒友。

音樂是目的!音響是手段!
還是~
聲音是目的!音響是手段!

很多人一聽到玩音響,就認為是要花大錢的玩意;市面上稱得上HI-FI 的音響,動輒要幾十萬,甚至有些標榜所謂的 HI-END,要價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都有,可是百萬音響的標準在哪裡?而又有多少人可以界定百萬聲音又是個甚麼樣子呢?!

許多人參觀音響大展是以看熱鬧的心情去;更有的人是抱著朝聖的心態,努力的蒐集一大堆目錄,目的是瞻仰名牌,反正買不起,看看也足以解饞;音響界充斥的以價論聲的說法,相信好的聲音在貴的盒子裡,只要是貴就是好;另外又有的人用眼睛看聲音,認為有漂亮的外觀聲音就會好,縱然視覺會影響一丁點聽時的感覺,但就聲響而言,那是另一回事。大部份音響玩家都會換器材,而常常的想法是,升級就是要往貴的方面找,於是越買越貴,錢也越花越多,難怪會說音響是有錢人的玩意,但錢花了就有好聲嗎?!

本來每個人對聲音的感受就不盡相同,市售音響是各廠家對聲音的看法,通常與自己的想要有些差異。有些人會認為,好聲高價是當然,然未必,好的東西不便宜,但貴的不一定好,市面上很多的高價,不乏A錢的情形在;分辨好壞,是一門課題,誠如要懂得美味,先要把味覺練好,玩音響也是一樣。對於有的買音響來 SHOW ,或是頻繁的換器材,侃談聽過多少東西的大款,很難說他不對,實與玩音響又殊了途;這裡面的問題是:器材發揮了多少?空間響應頻率平嗎?週邊配合整備的怎麼樣?這些都需要去 Turing 的。而那些只願花錢而不動手的人,個人認為要得到好的聆聽經驗很難。

音響器材是重播聲音用的,我們在家所做的只是複製聲音的工作,STEREO SOUND 說的最貼切:【唱片的演奏家】,誠如演奏樂器一樣,樂器再好,沒有好的技術、修為,是不能奏出好的樂曲來,所以玩音響玩的就是聲音;但聲音在空中複雜的交織,即使用了同樣的器材,不同的環境,表現會不一樣。因此「調校手段」就非常重要了,有時甚至會超越了器材;調校的內容包含空間環境、建材設備、傢俱擺設、喇叭擺位及器材擺置等等….,另外除了器材原本的響應外,我們也可用些手法及小道具,造出些器材原來沒有的聲響來,可讓整體加分,或更符合口味。好聲是一點一滴累積而來,藉者不斷的調校整合,使重播接近原味,並達到共鳴,就是自己要的好聲!

這裡的目的是提供些小經驗,在買了音響以後,如何藉著調校,讓器材發揮至最大效應,並找出自己喜歡的聲音來;同時也把多年「玩」的經驗與大家分享。不評論品牌的優劣,也不討論器材的差異,更不拘泥規格數據,一切以聲音收貨為基準,不花大錢為原則,希望同好都能享受到好的「聽」。當然沒辦法達到百分之百,有疏漏的地方,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並指教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

新擴大機YAMAHA A-S700 + 舊音響器材....有新的體驗

超過十年沒有接觸新的音響器材~
剛好最近一次的台中音響大展,又再度讓我觸及深藏許久的興趣。

過往對 YAMAHA 的印象是--聲音細細的,沒什麼特別的聽覺感受,
但這次換機後的聽感卻覺得....以往細細的聲音,變得較為飽滿,
高音部分也較為飄逸,低頻的部分也比較紮實,
至於....中頻,或許是這次的設計師關係,有那麼點暖暖、QQ的感覺,
聽爵士音樂終於有那麼點"像"了 ^_^

再來就是....要調整一下喇叭擺位(以前喜歡近場聆聽),
加上總懷疑音響界一些觀念,像....
聽音樂要在"皇帝位"、空間要做"吸音、隔音"....
其實~不就是"聽音樂",又不是要做唱片、器材評論家,
有必要搞得自家東一塊補丁、西一塊補丁,
鬧的生活動線不便、家人不和嘛~

所以這次喇叭的擺位是網路上一些同好研究的心得,
加上他們的幫忙、建議,即使在不同器材、空間下,
只要調整、擺位得宜,依舊能夠輕鬆、悠閒地聽音樂;
Hi-End 是講玩音響的心態,而不是一昧地追求高價的器材,
沒有良好的器材擺位,
即使有高檔的器材也不可能有美妙、舒服的音樂。


有幸認識-向精業 先生,
經他同意轉載"音響好好玩"喇叭擺位的文章,

容我先賣個關子....因為~現在正在聽音樂中 ^_^

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

2011台中國際Hi-End音響大展

 <很抱歉,因 Megaupload 網站被美國強制關閉,所以已無法下載>

十年前熱情朝聖台北Hi-End音響大展,還一度加入音響公司參展,
那時 Dynaudio 旗艦喇叭 Evidence 也幫忙過組裝、接線、調整 ^_^
一連參加12屆的音響展,後因搬至台中定居,
且贈送的紀念CD效果太差而沒再參與。

台中從2010年開始舉辦Hi-End音響展,到今年第2屆,
前一次的展出因有事未出席,特地在本次展覽抽空去參觀,
可是....這算是Hi-End的音響展嗎 @_@?
現場非常多的廠商撥放藍光影音測試片,音量開到 0 dB 大音量,
重低音轟到地板、牆壁會震動,當然隔壁房的音響也沒法聽了,
再向工作人員詢問產品規格一問三不知....還有,
一些著名的廠牌
Mark Levinson、Boulder、
Burmester、LINN....沒參展
連 audio Research 都作靜態展示,

而 Dynaudio Consequence Ultimate Edition 喇叭,
也因介紹人碎碎念的說明,
每首曲目只放短短約5~10秒....
這叫人怎麼知道喇叭的動、靜態、音色在哪呢?
另,還算喜歡的 mbl 德國廠牌,
不清楚現場是在搞什麼(沒去細看喇叭型號),
用了電源濾波器 + 隔離電源線,卻可以聽見高音的嘶聲,
想當初也是在台北會場聽到 mbl 喇叭的精準定位、安靜、
溫暖音色(鋼琴 + 小提琴 + 聲樂)
這次試聽卻蕩然無存,換來聽到一陣大音壓下的吵雜、不安 -_-
所以~原想拍照....還是算了。

再來說贈送的紀念CD,
嗯~包裝不錯看,純黑色的封面,
仿LP的CD表面,還用上了金色的反射層,
可惜....整張試聽下來,很高、亮的高音,很重的低頻,但中頻~
我該怎麼說呢?暖過頭到沒力,音場好淺、好平,整個悶悶的中頻 -_-
還有,音壓過大,我在猜不是錄製有問題,不然就是壓制有問題,
這張紀念CD是在測極端的高、低頻嗎?
那我還不如拿台頻率產生器直接測。

2011台中國際Hi-End音響大展-紀念CD

黃金版的耶....聲音好難聽,
聽這張CD很難放鬆心情,從頭到尾神經都繃得異常緊張 -_-"

USHER 人員送我的(上面兩張圖),
說聲音、定位比大會送的CD還好,
可是....同一家壓的片子,
聲音一樣好難聽 -_-"
下面兩張圖是第六屆的台北音響展送的CD,
看清楚了嗎?
美國製的,音色、定位、音壓都很好,
聽曲目時不會神經緊繃,感覺很放鬆,
這樣才有保存價值嘛~



附註:
這次有些廠商推 USB 使用的器材,是說這樣不錯啦~
可是....拜託別用 Windows Media Player、iPad 放歌曲,
還有,用 foorbar 請注意使用的版本好嗎?
又不是任何軟體、版本、音樂副檔名,播放就會好聽,
你聽過蔡琴在罐頭裡面唱歌嗎?
想聽可以去會場,你會聽到的。
想瞭解的可以用 Google 搜尋,你會知道差別在哪裡的。

上傳台中第二屆音響展試聽曲目第一首(2:35~3:05),
及台北第六屆音響展試聽曲目第二首(3:30~4:00),
兩首曲目都各30秒;
使用 Sound Forge 擷取(只使用淡入、淡出,未做其他修改),存檔為 flac。
請至這裡下載:
http://www.megaupload.com/?d=NVJXE07X

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

Cello Hi-End 廠牌復活了^_^

話說十年前,很有幸參加當時蓬勃的 Hi-End 界

雖然沒有多的錢錢,但卻聽了不少好音響

Mark Levinson、Burmester、Jadis、Cello....

其中最喜歡 Cello,因為他家的器材聽起來最透徹

高音泛著透明、甜甜的感覺,各種樂器重播精準,

加上....當時業界首創的保險箱式控制旋鈕,

準確調整器材上的控制。

看看當時有名的"調色盤"(等化器)

Cello Audio Palette

真高興終於有人接下這個廠牌^_^

Cello 網址:http://www.matthew-james.net/

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

更換音響器材--YAMAHA A-S700

聽了好些年的 ONKYO A-9911 擴大機
因為台灣氣候太潮濕,在輸入旋鈕出現了接觸不良
原本想更換旋鈕零件,無奈 ALPS 原廠已停止生產此型號
(連二手拆機市場都找不到 -_-")

百般無奈之餘,只好重新選擇購買新擴大機
朋友建議反正現在流行環繞,乾脆選擇一台 AV 擴大機
於是乎....開始了漫長的上網找資料、去音響店試聽

從台北聽到台中,可惜現在的 AV 擴大機在聽 CD 時....
唉~中價位的 AV 擴大機根本是一片慘兮兮
放出來的音樂哪叫是音樂啊,一點音樂性都沒有,更別提說會感動了
只好回頭再找純聽音樂的兩聲道擴大機

還好兩年前有注意過一些器材
加上 ONKYO 日本廠商給我的印象還不錯(用這麼久才出問題^_^)
所以...找上功學社代理的 YAMAHA(因為代理很久,比較不怕後續問題)
你或許想問,為什麼不找歐洲一些廠牌?又有音樂性,機器也不複雜
呵呵~我個人觀點是....歐洲廠牌多為小廠,大廠價位在台灣又偏貴
加上動不動總代理權更換公司(新代理商還不維修舊代理公司賣出的貨)
這樣我怎麼買得下去呢 -_-"

其實,還有另一個原因
日系廠牌出的機器大多測試時都有著平順的頻率響應
在我的想像裡面,也就是...比較中性
(DENON、ONKYO、
marantz 不選擇,後面有說明)
我可以搭配較溫暖的歐洲喇叭、線材,而得到我想要的音色、音質 ^_^

於是,選擇了 YAMAHA A-S700

簡單、復古的外觀

內部空間設計得宜

由於機器剛買,要聽到好聲音需要點時間
以後再做試聽心得發表 ^_^

PS. 不選擇另外三家日本器材原因
DENON:中、低頻量感太多,在我聽起來高、中、低頻銜接得不是很好聽(也就是...不耐久聽)
ONKYO:目前台灣代理商--三洋(唉....只進過時機種,日本機器都出到尾號 9 了)
加上近年來特別專注在 AV 器材,所以囉~
marantz:最多人推薦的日系廠牌,有著溫暖的音色,可惜....並不合我的胃口
在我聽起來過於沒力、且解析力也不夠

終極解碼2011國慶版--原創作者已回覆有問題

 <很抱歉,因 Megaupload 網站被美國強制關閉,所以已無法下載>

建議網友們--暫時別更新"終極解碼2011國慶版"

很欣賞終極解碼這款的軟體,所以一直都在持續注意更新資訊
這次國慶版雖然解決 10bit 高清影片播放問題
但是....卻有著比 0803 版本
畫面較黑
、細節、銳利度較模糊
且讓 TMPGEnc 4.0 XPress 、 TMPGEnc
DVD Author
無法正確識別高清影片檔案的問題

詳細詢問原創作者文章請參考:終極解碼2011國慶版的....小問題

終極解碼2011(0803版本)下載:這裡

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

[字幕]功夫熊貓2/Kung Fu Panda 2 BluRay 720p

 <很抱歉,因 Megaupload 網站被美國強制關閉,所以已無法下載>
終於網路上出現"功夫熊貓2"的高清影片
重新修改、調整中英雙語字幕
有需要的請取用^_^


畫面截圖:



字幕下載請至-->這裡

字型下載請至-->這裡

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

[字幕]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1+2_IMAX+3 BluRay 1080p

 <很抱歉,因 Megaupload 網站被美國強制關閉,所以已無法下載>
最近重新整理、調整"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1 + 2_IMAX + 3 BluRay 1080p"字幕
電影真的粉精彩好看,但看到網路上高清的字幕....唉~
所以只好自己....你知道的
-_-"
有需要的請取用^_^

畫面截圖:


字幕下載請至-->這裡

字型下載請至-->這裡

新玩具~^_^~

一直聽不慣電腦內建的聲音輸出,所以訂了一個...

可以當USB音效、收音機、讀卡機、隨身到處聽的喇叭^_^

別看它個頭小小,卻重達1公斤,聲音清晰、中頻飽滿~


PS. 台灣有賣喔~不過...我是從對岸網路訂的,價錢嘛~嘿嘿...給你猜^_^


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

閒暇...亂晃~看文章

話說原本修電腦之餘加入Facebook
兼之無聊下玩了(完了-_-)遊戲-時尚夢工廠
沒想到....遊戲當了,當到遊戲公司擺爛還沒法全部修復

好吧~
看看網路文章好了
一頁一頁看著@@
咦?"凍結"!?
什麼!intel CPU會無預警出現畫面"凍結"(嚇嚇....)
根據Google大神說:
各界看好的SandyBridge CPU,會在使用者無法預測下凍結畫面
眾多的猜測是CPU製程不良,無奈intel大尾一甩....理都不理
徒留許多玩家望著凍結畫面興嘆....唉~*_*
(真是~花大錢又無法爽)

看來這次的"山地不理雞"(SandyBridge)
還真的是....跑得很快誰都不理的雞-_-
想試試運氣的各位,可以買來試試看
不過~這隻雞如果凍住,那條大尾是真的不會理你喔!
因為....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凍住那隻雞
當然拿去檢測,它也有可跑得很快~一點都不會"凍結"

PS.
相關的災情報導,請去請教Google大神
相關的猜測解決辦法,也還是請教Google大神
小弟我....沒錢買那隻雞-_-
至於凍結的"凍凍樂"畫面可以找Youtube(國內外都有喔)

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

Facebook - 時尚夢工廠

嗯~很有名的社交網站
但是....我卻到今年才正式加入
還是因為幫人修電腦
對方有玩...遊戲
我不得不做測試>_<

好吧~既然要玩
當然找我喜歡的來玩
所以....就選擇了"時尚夢工廠"
我是阿宅
理所當然宅在一個地方來賺錢囉^_^

看個圖吧....還滿有成就感的
賣場人很多的^_^


只有這樣嗎?
當然不~二樓的精品區


最後來個外觀圖
但是....建築物好醜>_<

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

終極解碼2011(8/3版本)小筆電設定

繼續上次說要用小筆電使用終極解碼2011看高清影片^_^

這次使用的是acer Aspire One 753
它擁有11.6吋LED超薄寬螢幕、U3600(1.2GHz) CPU、
2G DDR3、500G HD、
Win7家用進階版、網路攝影機、
6cell電池、重量只有1.4Kg


廢話不多說
,直接上設定圖^_^

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

終極解碼2011設定(8/3版本)

好久沒增加文章了,請原諒我的懶惰:P

終於有時間可以測試...前一陣子新出的終極解碼2011
原本想延用前一版本的設定,無奈些許影片並不能順暢播放
所以~只能重新設定、測試囉

(以下的設定是基於播放、轉檔、遊戲使用,
但無法保證所有PC都適用)

NVIDIA顯卡-終極解碼2011:解碼中心設定


NVIDIA顯卡-終極解碼2011:解碼中心之CoreAVC設定


ATI顯卡-終極解碼2011:解碼中心設定


Media Player Classic設定(播放影片自動顯示字幕)
如解碼中心已開啟"VS239+字幕",此紅框內選項可不理
如欲選用此選項,請禁用解碼中心
"VS239+字幕",
啟用此選項可加粗字體,但字體會較為模糊
(有轉檔需求,請開啟
"VS239+字幕")



這陣子小筆電非常的夯,
而各大廠也終於堆出 1366 X 768 的解析度,
小筆電終於能擺脫無法全覽網頁的困境^_^

下次,我會利用 acer Aspire One 753 + 終極解碼2011
讓小筆電也能順暢播放高清影片~

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

超驚喜^_^ (呵呵~跟影音無關)

早上望著厚厚灰灰的雲層,想說搞不好連心情都跟它一個樣子~
拖著拖鞋晃去樓下早餐店,點份荷包蛋 + 煎餃 + 去冰的咖啡,
吸著未全熟的蛋黃,看著壹週刊報導日本9.0的地震消息,
日本民眾真的是守秩序、不慌亂,一張張殘破家園的照片,
心中真的....感慨萬分,"人定勝天"~哼~我胚!

鈴(電話響)~大姊早啊!要我在這裡等你啊?
好啊~什麼!有驚喜給我!?
5分鐘後,大姊手提一份蛋糕出現在我面前,
"生日快樂啊!"(滿臉的笑臉,我的嘴型瞬間變成大大的O)

雲呢?跟我心情一樣嚇到整個放晴~
^______________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