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

音響好好玩--瞭解聲音現象(二)

作者:向精業

好了,對聲音名稱有了簡單的瞭解,那我們就用日常聲音的感受,找出些可供玩音響用的來,簡談如下:

1、聲音的傳遞:聲音的傳遞要靠介質,介質密度越高,傳遞越好,一般情形大概是:固體>液體>氣體,我們平常所聽的聲音,靠的是空氣傳遞,而空氣是相對下最不好的介質,反正不用錢,就將就著用!這也解釋了為甚麼冬天我們會覺得聲音比較好的原因;所以去比較音響時,要注意一下室溫,還差不少。那有人就會問說夏天開冷氣不也一樣?有點不大一樣;夏天開冷氣一般在25度~28度之間,冬天室外17~18度,室內約21~23度,當然濕度也有相對的關係。因此住在比較冷的地方,就有這種福利!那高山上比平地冷,聲音如何?這就留給各位看官動動腦啦。

2、聲音的覆蓋:相信大家都有這種經驗,當飛機從上而過,一下子其他的聲音都聽不清楚了,那好,20hz~20khz中,若有那個頻段音量大,是不是會蓋掉其它的聲音呢?若是,那就有的東西聽不到,少了些聲音,我們的感覺,細節會變少;是故玩音響希望得是,在這個範圍內,各頻段的音量要平均,我們稱為「平衡」(耳聽的平衡)。家裡的音響室,要弄到完全的平衡,幾乎是不大可能,那就儘量吧!

3、聲音的共振:聲音在室內,有時會聽到在某個頻率聲音特別大,我們叫「駐波」,駐波的形成是當直接音發出去,反射音回來與原來的波形相同,經過加成後使的音量大增,聽起來很不舒服,這是音響室要處裡的第一要務。其實駐波無所不在,而且也不只在一個頻段發生,就聽感來看,中低音以下的部份較強烈(能量大),中高音以上感覺會比較小,但也不是不重要,處理不好會有"泱泱"的聲音出來。以上講的是頻率,實際上在音色上也會有此現像,畢竟音色的泛音結構也是頻率,因此我們可以拿來作調音用,比如說放銅(鐵、鋼),鋼琴及銅管樂會加分,放楓木、松木,絃樂器會加分,有的人甚至放把提琴,那提琴的聲音肯定加分不少,大家不彷試試,其實玩音色就是這麼來,多少之間的配比,就是手法問題了,但是注意不要一寐的加,最後會讓音響室產生強烈的聲底,使得人聲、提琴聲也染上銅鐵味就不好了。

聲音是物理現象,不是神話,是可以製造的,瞭解方法,再在自已家中依據現況製造,就是玩音響了。

4、聲音除了上述,還有反射、繞射、衰減 …等現象,都有可用的地方。音響學的東西,不是的重點,我們玩音響,在家做試驗,有效的就拿來用,又不是研究學問,不須太嚴肅。

5、聲音與數據:聲學屬物理學,只要有現像存在,必有其物理上的道理,現今的一些計算公式及儀器測量,就是做這方面依據的工具,但在實際觀察聲音現像時,這些公式及測儀,並不能解決所有的現像;比如說就算用最先進的科技,我們還是做不出兩百多年前被公認好聽的義大利名琴,而用所知用最先進技術設計的音樂廳,也被認為並沒有某些老音樂聽來的好聽。

玩音響有一派是堅持數據的人,他們的論據有憑有理,可是實際聽到的並不是那麼回事,但是他據理反駁,說我們的聽有問題,甚至堅持他的才對,我不知道他所信仰的科技完全嗎?我相信我聽到的,但是怎麼辦?誠如發燒友都知道,日本的機器,測起來,數據是好(以一般標準而言)到不行,但聽起來呢?!我的看法是,現有的科技還不到位,在沒辦法下的辦法,只好「聲音收貨」,數據僅供來參考。

就儀器所測,人對聲音的感覺,頻率曲線並不平直,有點像耳朵的線形。而數據下的平直響應,相印人耳聽起來可能會是不平的,這或許也解釋了許多儀器調校下的器材或是空間,聽起來並不是那麼好聽,而許多被大眾認為好聽的器材、音樂廳,儀器測起來並不不是很平。小弟的想法是,音響設計(含空間)是否來比照人耳聽的感覺,做出相對有曲線的響應頻率,配合起來,或許會好聽些(只是構想,不成熟!)。我的目的也只是想看能不能,用科學化的方式,做出還不錯聽的聲音,音色上可能不完全一樣,那可由人喜好,隨人選擇了。

大自然存在許多我們還不知道的東西;"蘋果綠"色比較好聽,我聽到了,也有很多人聽到了,聲音與顏色本應是兩回事,怎麼會相關?音響換了不同的數位線,聲音有差,有的還差蠻多,我聽到了,也有很多人聽到了,但是我們和研究數位的專家討教,他們說我們是不是"轟"(台灣國語)了。希望有人在這方面繼續研究,能給我們科學上的答案,畢竟科學不是始終來自人性嗎!

6、聲音現像要討論,討論不完,其實說這些只是要做初步的共識,最重要的還是「聽」。後面還是回到如何把耳朵口味練好,我想這才是玩音響最重要的事吧!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