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

音響好好玩--瞭解聲音現象(一)

作者:向精業

聲音是一種能,能量變化造成振動產生的波,可以引起耳膜共振,在腦中感受到的,我們稱之為聲。聲音這東西,看不到、摸不著,很難用文字表述的完全,只能說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從小我們很少受到所謂的"聽感""教育,以致對聲音現象瞭解不是很深入,因而描述聲音就眾說紛紜了。現在有人研究音響學,我覺得"聽感訓練"也可納入其中,相信對研究會有相當的助益。

自然環境中存在著許多種波(頻率),頻率是指震動發生時,單位時間內震動的次數,以Hz為計算單位。而我們可以聽到的頻波,只佔很小很小範圍。一般的說法是20hz~20000hz,可是實際上,除了耳聽,身體也會感受到聲音的存在,舉個例子來說,25000hz的與30000hz的音頻,雖說超出耳聽的範圍,但我們會察覺到有所不同,低音也是一樣;有ㄧ派的說法是說,人可感覺到100000hz的高音,是否如此,還待更進一步研究來證明。那我們來定調一下,就是可以聽到感覺到的,就稱為"聲"。

人聽到聲音頻率的範圍會隨著年齡,器官退化而有所改變,這裡我們就可感覺到的部份來談,聽不到的不算。

1、聲音三要素:頻率、音色、音量。

2、發聲的樂器(人聲),頻率可到的範圍,就人的感覺來定,大概可歸類如下:(僅供參考)

a. 超低音(頻)40 hz以下:鋼琴、管風琴、低音大提琴、低音巴松、大鼓、電子樂器等。

b. 低音 40hz~80hz:巴松管、法國號、低音伸縮號、低音簧管,此部份也包含 a範圍。

c. 中低音 80hz~160hz:定音鼓、男低音、包含 b範圍。

d. 中音 160hz~1280hz:所有人聲及樂器。

e. 中高音 1280hz~2560hz:小提琴、中提琴、長笛、單簧管、木管、三角鐵、鋼琴、電子越樂器。

f. 高音 2560hz~5120hz:小提琴、高音短笛、三角鐵、鋼琴、電子樂器。

g. 超高音 5120hz以上:電子樂器、傳統樂器之泛音、迴音。

3、音色:簡單的講,就是聲音的類別,每個物品有其特有的聲音。

音響學的說法是,一條弦在震動發聲時,不僅會以全長弦的震動來發出基音,同時也會以二分之一、三分之一、四分之一或是更小的部份震動,每一個震動也都能輕微地發出它自己的音,這些音叫做泛音(OVERTONE),發聲時基音與泛音是同時發出來的。此種理論也適用在其他材質上。

我們所聽到的單音事實上是由基音和幾個泛音相合而成。對於不同發音物體,這些泛音之間相對響度不同的結果,就形成了各種發聲體不同的音色。泛音群結構的形成,不僅只在發音體上,同時也會隨著觸動方式(拉奏、撥奏、吹奏、敲奏)及力度的不同也會有所改變。這就是我們能分辨聲音不同的地方。

事實上世上很難有兩樣東西音色是一樣的。而人對於音色的喜惡,主觀性成分佔的比例頗大,像某些人說我喜歡這樣的聲音,大部分指的是音色而言。

4、音量:所謂音量指的是聲音強度,簡單的講就是大小聲,大小聲會因聲源與聽者之間的距離成相對的關係,大約是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,這也會因介質的狀況有所不同。

強度的計量以分貝dB來標示。一般我們聽音樂的音量大約在 90db左右,聽熱門音樂大概要 100dB才會覺得過癮,超過 110dB會覺得吵,而在 60dB時,我們會覺得安靜;也不能在完全無聲的環境呆太久,經實驗,人在 10dB以下的環境,待上 40分鐘,可能會發瘋。

音量的感受上會有覆蓋性及適切性的情形。

覆蓋性是說大音量會遮掩小音量,以致我們會只聽到大音量的聲音,而小的音量的聲音會聽不太到。

適切性是指,每個人對舒適音量,會因習慣上的不同,對音量大小要求有所不同,像是住在背景噪音高地區的人,習慣大的音量,因此聽音樂時會用較大的音量來聽;而住在較安靜地方的人,聽音樂用的音量會比較小。這不是頂重要,一切只要適合自己的音量,就是最好的音量了。
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