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向精業
前次談到高音(超高音)的口味訓練,現在來談點低音(超低音)。
有人問音響哪個部份比較重要,就Hi-End的角度,每一個環節都重要;大至擴大機、喇叭,小至焊錫、配件。原因是我們的耳朵太靈敏了,比起眼睛來不知超過多少。而這裡面,環境影響又佔相當大的因素,當週邊有一點更動時,聲音馬上會改變,而這些我們都聽的出來。各位不妨試試,用手指(指甲尖)輕彈音響接頭(連接線)端子,或是喇叭、擴大機上部,聲音都會改變;也是一樣,先聽一段,然後彈,看聲音會有甚麼變化。當然室內的擺設也可以彈,像門、音響架等,尤其在發聲區內,仔細聽會發覺它的差異。
在人耳可聽到的20~20Khz,一樣,也是每個頻段也都重要,高音指向性好,低音擴散性好,中音親和性好,聲音整體就是這些的結合,只是低音的能量比高音來的大,要控制的好比較費工,所以一般的說法是低音(超低音)比高音來的重要些;加上聲音的衰減會以倍頻的方式減弱,當我們把低音(超低音)搞好後,會發現高音(超高音)也會跟著延伸上去。
在我們觀察聲音現象時,感覺高音是在我們的上部,低音(超低音)是往下擴散,多年前我們做了個實驗,想瞭解的是,音頻在聽感之下,與我們的高低前後的對應關係如何。於是我們用了些軟體及儀器,以單頻發聲的方式來聽,在不動音量下,聽聽它是怎麼回事,經過多人、多次的實驗,我們把它縱合繪出了聲音與聽感圖。
由這我們發現中頻是讓我們感受較強的,感覺上的距離也較貼近,高頻(超高頻)往上跑,到了 7.9Khz有好像在頭頂往下灌的感覺,這與哈斯教授理論 8KHZ音頻,人類聽感有在頭頂正上方的感覺相契合,低音往下,每個頻段有它在的位置(高度),30hz部份好像到了腳踝;不管是高音(超高音)、低音(超低音)聽起來都有擴散的感覺,這也解釋音場是如何營造出來,而中音(中高音)的較強感,使得舞臺有好的定位感覺。這部份各位若要深入,可參看音響秘笈:玩聲響的基礎觀篇。
後來我們建立了36.3坪的大試聽室後,又做了實驗。這次我們用大的揚聲系統,配上超低音,加上空間可達完整的16hz,我們做了30hz以下的部份;在20hz時聲音已到地面,與腳趾有了接觸,16hz更是鑽下了地,從地下反傳回來震動,這才體會到真正麻酥酥的感覺,放上黑教堂CD(CANTATE DOMINO),喔!原來管風琴是這麼地,也同時用LP(同一張)來玩,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 LP也有輸那麼慘的時候。
把這經驗記下了後,我們就以感覺到音頻的高低來判斷,器材的頻率響應及平衡性。後來我們更用儀器檢測來校正聽感之正確性,經過再次的實證,其實聽感頻響部份可達接近儀測的標準的。
上面的實驗後,我們有了許許多多的感想,現拿幾個來說說,希大家指正及參琢。
1. 音場的高度由超高音來營造,音場的底度由超低音來表現,音場的大小關乎頻率響應,舞臺定位,中音(中高音、中低音)佔重要腳色,喇叭tou in多,舞台會比較深,相對音場會比較小。音響調整或是喇叭擺位,方向是讓器材發出的聲音,在聆聽空間中頻率響應讓它越寬越好,不單指高音,同時也要包含低音,當頻響延伸好時,音場與舞台的比例自然會佳。
2. 聲音的衰減會往上下兩頭跑,中音感覺強,但同樣也會以倍頻(上下)方式衰減,是故要好聽,中音是關鍵腳色。這也解釋為何有許多人認為LP好聽的原因,因LP上下較少,感覺上中音就較多;當然LP為類比訊號,未經數位處理也有一點關係,這對聲音的連續是好的,但細節及音場,CD會有較佳的效果。
3. 低音(超低音)是支撐整體的底盤,聲音的穩定及耐聽,有賴好的低音(超低音)延伸。要低音(超低音)好,除了器材外,還要有空間來裝,否則消化不掉,隆隆的聲感更糟,現今有許多人有專屬的音響室,空間並不是很大,為隔音關係,常常關起門來聽,可不妨試試開點門或窗來,低音延伸會好一點。
4. 就圖,我們看曲線,好像與人耳型有點相似,是不是有關,有賴四方先進們的再深入探討,但中音這段確實聽的位置是在耳的高度(或是高一點點),反照音響人聲(中音)若是在這個位置,聽起來會比較好聽一點,若是高了,聽起來就有吊起來的感覺,腹腔共鳴也會少些,比較不自然,這點可作為喇叭擺位的參考。
5. 錄音的現場經空間的營造(有的是電子效果),產生的頻寬,一般的喇叭單體,無法完整的表現,是故多支單體是必要的作法,然而現今有許多揚聲器,把低音單體放在高音單體上,說是點音原的設計,原理有其道理,確實定位感(舞台)有比較好些,但頻響部份,聽起來高音(超高音)延伸就有被干擾的感覺,哪個好?那就各取所需吧!
PS. 本篇文章出於"TUNING 調音小棧"
相關討論請至"音響好好玩~發燒閒談"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